正文复制
浙江日报/2025 年/1 月/21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5 年 1 月 14 日在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浙江省代省长 刘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
意见。
一、2024 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对浙江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忠实践行“ 八八战略”,深入实施三个“ 一号工程” 和“ 十项重大工程”,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充分展示了“ 经济大省挑大梁,更好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 的使命担当。全省生产总值增长 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4.3%、6.1%,十方面民生实事圆满完成。
(一)系统落实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大力推进“ 两重” 建设,坚持“ 国家所需” 与“ 浙江所能” 相衔接、“ 硬投资” 与“ 软建设” 相结合,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216 个“ 两重” 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创造性开展“ 两新” 工作,创新实施融资租赁、设备入股、标准提升等支持政策,争取设备更新资金 95 亿元,完成工业设备更新 14.2万台(套) 、电梯更新 10025 台;用足用好国家下达的 90 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家电、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 23.9%、35.8%。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新增专项债券额度 3279 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 233 亿元,301 个项目纳入国家用地保障范围;推动金融、货币、财政等增量政策落地见效,释放降准资金 1021 亿元;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每年可减少房贷利息支出约 130 亿元、惠及 310 万户家庭;用好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并扩展至中型企业,全省无还本续贷余额 1.7 万亿元、 增长 34.9%; 面向特殊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补贴 1.87 亿元。 优化实施 “ 8+4”经济政策体系,安排省级财政资金 1023.6 亿元,新增建设用地 32.8 万亩,保障重大项目用能指标 1600 万吨标准煤;为经营主体减负超 3000 亿元;完成 17 支“ 4+1” 专项基金组建;各项贷款新增 2.1 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投放超 6000 亿元。
(二)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提振内需取得积极进展。加快推进“ 千项万亿” 重大项目建设,1299 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 1.4 万亿元、投资完成率 129.6%;微腔电子纸显示器件、镜岭水库等项目开工建设,芯联集成三期等项目加快建设,杭温高铁、沪苏湖高铁、嘉兴斯达微电子芯片等项目建成投用。积极扩大制造业投资,734 个制造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 2831 亿元、投资完成率 119.7%,制造业投资增长 3.3%。全力促进消费回暖,启动新消费品牌培育行动,开展“ 浙里来消费”“ 浙夜好生活” 等系列活动 2000 余场,新增“ 中华老字号” 35 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4%;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22 条举措,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预期信心有效提振。 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 出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30 条措施,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5.1%。
(三)推动工业稳健运行、结构优化,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加快培育“ 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浙东工业母机、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金华台州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长三角大飞机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4 个、总数达到 8 个,“ 415X” 集群规上制造业企业营收 9 万
第 1 页 共 11 页
亿元左右,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5%。深化“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进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建设,17 个重点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8%,全省历史经典产业营收规模预计超1400 亿元。巩固提升数字经济优势,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 8%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
(四)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良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12 所高水平大学“ 一校一策” 建设方案加快实施,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有序推进,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 56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73 个。深化“ 315”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
18 家、累计 38 家,新增重大科技成果 110 项,获国家科技奖 30 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2%,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 4 位。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新引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 2300多人、其中引进顶尖人才 41 人,新增高技能人才 39 万人,全省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制定实施促进人才有序流动、推动教科人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均与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全国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落户浙江。联动推进产业创新,科技成果“ 先用后转” 模式加快推广,之江实验室万卡大科学与工程计划初具成效,阿里通义千问等一批大模型加速发展。
(五)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双循环战略枢纽地位不断增强。培优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获批建设,新一轮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获批实施,高水平举办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正式获批,梅山港区全面建成投用,出台省级航运服务业发展规划,宁波舟山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 4%、 11.3%,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提升到全球第 8;“ 四港”联动综合效应显著增强,“ 浙江 e 港通” 上线运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快建设,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开行 2619 列、增长 10%,全省机场旅客和国际货邮吞吐量分别增长 14.2%、25%。全力以赴稳外贸优外资,迭代升级“ 稳拓调优” 组合拳,引导企业有序出海、合理布局,货物贸易出口达 3.9 万亿元、增长 9.5%,占全国份额提高到 15.3%,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分别增长 24.5%、
14.5%; 浙江省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累计建设 839 个海外仓、 总面积 1210 万平方米,跨境电商出口规模达 2141.3 亿元、增长 19.1%;实际使用外资 152.7 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外资占比 51%。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成功轮值举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推动居民服务“ 一卡通” 等 10 件实事落地见效。
(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金名片进一步擦亮。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深化“ 高效办成一件事”,完善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持续改进提升“ 最多跑一次”“ 办不成事兜底窗口” 等做法。大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民营经济 32 条政策,2024 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和民营企业制造业 500 强、服务业 100 强、研发投入 500 家、发明专利 500 家等五张榜单浙江上榜数均居全国第一,首次实现大满贯;高水平举办世界浙商大会、中国侨商投资大会。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全省经营主体达 1095.2 万户、增长 5.9%,其中企业 380.8 万户;新增“ 雄鹰” 企业 50 家、上市公司 23 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44 家、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398 家。
(七)着力缩小“ 三大差距”,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迈出新步伐。持续推动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争取共同富裕领域国家改革试点 7 项,10 项示范区典型经验获国家发文推广。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新时代“ 千万工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乡村覆盖率达 51.7%,粮食播种面积1570.5 万亩、总产 130 亿斤;开展舟山、淳安、龙游、景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推广安吉经验、支持青年入乡发展,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 1.8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提升四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能级,支持县域产业特色化发展,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达 62.1%;健全山区海岛县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山海协作结对机制,发挥省属企业结对帮扶作用,山区海岛县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增长 6.5%左右。稳步缩小收入差距,健全促进就业和技能
第 2 页 共 11 页
创富机制,城镇新增就业 118.3 万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1.1%。
(八)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质行动,吴越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8 家博物馆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推动文旅融合提质增效,率先出台大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黑神话:悟空》、越剧《新龙门客栈》成为现象级“ 爆款” 产品,云和梯田景区、双龙风景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全域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 8.5%、9.5%。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12 部浙产作品获“ 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居全国第二,创历史最佳;“ 飞天奖”“ 兰亭奖”“ 中国美术奖”“ 山花奖”“ 荷花奖” 获奖数全国第一,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浙江健儿在巴黎奥运会、残奥会上获得奖牌数创历届之最。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第二届良渚论坛。
(九)加快建设高水平生态省,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设区市 PM2.5 平均浓度稳步改善,地表水国控断面 I —Ш类水质比例达 98.7%。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金七门核电一期、甘电入浙等项目开工建设,浙能六横电厂二期、庆元百花岩风电等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电力装机 2200 万千瓦,全省工商业平均电价下降 1 分/千瓦时。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风光电、新型储能等绿色能源,开工建设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 45%,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6.9%。
(十)大力发展民生事业,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推进社保提质扩面,稳步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低保、特困人均月标准分别提高到 1167 元、1937元。全力办好教育事业,加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力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公平入学,首次实施中考全省统一命题。优化医疗健康服务,深化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 浙医互认” 高频检查检验项目覆盖率达 90%,省内异地结算定点医院开通率达 100%。完善“ 一老一小” 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婚假新规,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全省推广老年助餐和养老服务“ 爱心卡” 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 4526 万人。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25.1 万套(间) ,实施城中村改造 3.6 万户。
(十一)全面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ZZ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良好局面持续巩固。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有效防御历史罕见梅雨洪涝灾害,成功应对“ 贝碧嘉”“ 普拉桑” 等台风侵袭,实现人员“ 零伤亡”。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
16.8%、15.7%,火灾死亡人数下降 50%,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 9.2%。积极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依法有序处置企业债务、房地产市场等风险,全省不良贷款率 0.75%,风险防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深化法治建设,《浙江省“ 千万工程” 条例》等 12 件地方性法规提请人大审议通过,“ 大综合一体化” 行政执法改革、县乡行政合法性审查改革持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重拳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挽回经济损失 22.2 亿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受理数下降 12%、损失数下降 35.8%。
过去一年,国防动员、人防海防、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对口支援合作等工作有力推进,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外事侨务、港澳台、史志档案、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气象地震等工作成效明显,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红十字会、供销社、慈善、残疾人等事业持续进步。
过去一年,我们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X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高标准开展X纪学习教育,深化“ 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坚定拥护“ 两个确立”、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 890 件、省政协提案 770 件。高质高效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纠治“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清理规范节庆、论坛、展会,数量分别压减 75%、95%、73%。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全省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X派、各
第 3 页 共 11 页
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驻浙单位、驻浙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
向关心支持浙江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消费回暖不快,民间投资活力偏弱,外贸外资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社会预期和信心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创新发展能力还不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还需深入推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还需加力提速; 环境治理和能源保供稳价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就业、教育、医疗、“ 一老一小” 等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经济金融、房地产、安全生产等领域仍存在不少风险隐患;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工作能力、创新思维和担当精神需要进一步增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5 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2025 年是“ 十四五” 规划收官之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扛起“ 经济大省挑大梁” 的责任担当,忠实践行“ 八八战略”,紧扣“ 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 等重大使命,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缩小“ 三大差距” 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 十项重大工程”,促进经济稳进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确保“ 十四五” 规划圆满收官,努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