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泉州晚报/2025 年/2 月/13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5 年 1 月 7 日在泉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蔡战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泉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
员提出意见。
一、2024 年政府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新福建宏伟蓝图和“ 四个更大” 重要要求,传承弘扬、创新发展“ 晋江经验”,加快构建“ 南高新、北石化、环湾崛起、县域做强” 的产业空间格局,勇当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主力军。一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化拓展“ 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 行动,召开营商环境、内贸外贸、文旅经济、创新等大会,大拼经济、大抓发展,扎实推进“ 抓项目、促发展” 系列专项行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7%,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更加巩固。坚持以扩大有效需求为着力点,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稳住有起伏的外贸,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坚持政策取向一致性和落地时效性。建立政策文件评估机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深入推进万名干部进万企、局长走流程走基层等活动,健全重点工作定期调度制度,“ 帮督一体” 解决困难问题;升级推出“ 政策找企” 2.0 平台,全面上架资金类惠企政策,全市直达兑现各类惠企资金 40 多亿元。接续开展“ 项目创优年” 活动。全力推动项目产出优、效益优、品质优,新开竣工项目 2992 个、投资总额 14793 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省、市重点项目 954 个完成投资 2400 多亿元。深入实施“ 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 专项行动,举办 500 强企业、新质生产力等专场招商。实施内外贸高质量发展行动。落实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举办“ 焕新消费· 焕新智造”、国际体育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建成“ 国潮泉州” 展销中心 8 个,获批全国消费品工业“ 三品” 战略示范城市。全市完成快递业务量 28.3 亿件、占全省 45.7%,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安溪入选农村电商与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单。更大力度开展泉州优品出海,推动市场采购预包装食品出口试点扩区,落地海外展销中心、海外仓 43 个,打造投资贸易一站式服务平台,成立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泉州研究院,全年进出口总额 2700 多亿元。出台促进航运业发展一揽子政策,新开通内外贸航线 10 条,锦尚作业区口岸开放通过国家验收并投用。
(二)心无旁骛抓实业,稳一优二强三格局更加鲜明。坚持实业立市,持续打好“ 强引擎、建载体、铸链条、提存量、拓增量、优环境” 组合拳,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坚持创新驱动引领。落实“ 四个倍增” 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总数 3084 家;累计建成“ 大院大所” 30 家,中国机械总院泉州创新中心产业化运作,落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泉州分中心,新增异地研发孵化机构 13家、中试验证平台(基地)13 个;设立规模超亿元的企业研发投入奖补资金,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 19.4%,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增长 36.8%,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百强;持续深耕人才“ 港湾计划”,
第 1 页 共 9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举办全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第二届泉州人才节,新引聚高层次人才团队 20 个、各类人才 10.9万名,培育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 7 家。深化“ 抓工业设计促产业提升” 专项行动,启用工业设计产业馆,累计创建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 97 家,举办各类工业设计赛事活动 33 场。实施“ 科技特派员+” 服务,在全市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体系。加快建链强链补链。接续实施“ 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 培优扶强龙头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倍增” 专项行动,细化培育县域重点产业链 50 条,成立时尚产业联盟,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338 家、总数 694 家,新增“ 小升规” 等“ 四上” 企业 2299 家;光子技术列入国家高新区光电子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洛江施工装备、安溪半导体照明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现代体育产品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举办中国产业名片创新发展大会和产业地理盛典;实施质量升级、标准提档、品牌提升工程,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深化“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专项行动,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及配套用房 2100 多万平方米、千亩以上园区 43 个;加快园区建设向投产运营转段,累计投产企业近 1200 家,已纳统企业 439 家,产值超千亿元;举办全国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以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做法成为全国典型。持续实施“ 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落实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支持入园企业换厂房换设备,撬动逆周期设备更新投资近 500 亿元,获批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推动“ 智改数转” 量上覆盖、质上提升,上线“ 数字超市” 平台,新建数字化生产线 125 条,新增“ 上云上平台” 企业 1000 家,全市 87%
的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规模连续 5 年全省第一,获评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千兆城市”。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产值 2553.3 亿元,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 278 万平方米、全省第一;落地优质建筑业企业 10 家,新培育市级建筑业龙头企业 53 家。深化“ 文旅+” 专项行动。举办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成立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文旅火爆出圈,全年游客接待量 1 亿多人次、旅游总花费 1200 多亿元。规划建设海丝文化主题街区 12 个、历史文化街区 12 个,新增影视机构 42 家。完善“ 吃住行购娱” 服务配套,上线“ 一部手机游泉州” 数字化平台,打造“ 一县一桌菜” 美食品牌 12 个,推进百家酒店建设计划,建成酒店 53 家、新增床位 7541 个。实施“ 十百千万海丝游” 文旅推介,推出“ 文化一台戏”,举办文旅活动 6000 场、大型演唱会 35 场,获评全国十大“ 省域及城市品牌优秀案例”、城市文旅品牌创新十佳案例,蟳埔簪花成为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热点。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千亩以上连片良田 10 个,新增高标准农田 7.38 万亩,粮食产量 51.6 万吨;完成畜牧业养殖“ 拆小建大” 标准化提升项目 12 个。开工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163 个,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各 1 个、特质农品 9 个,“ 德化黑鸡” 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名单,永春获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渔业调结构项目 110 个,新增国家级水产良种场 1 家、水产新品种 1 个,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挂牌运营。
(三) 坚定不移推改革, 发展内生动力活力更加充沛。 连续四年召开民营经济 “ 新春第一会”,举办“ 泉州企业家日” 活动,发布泉州民企 100 强、服务业民企 20 强、创新型民企 20 强等榜单。聚力打造“ 泉心泉意” 营商环境品牌。清单式推出创新举措 166 项,“ 一件事” 集成套餐联办率
96.7%,125 个事项实现“ 跨省通办”,“ 数字政务门牌” 覆盖全市,“ 无证明城市” 试点在全省推广,良好政企互动等做法成为全国典型,连续获评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加强“ 财政+国企+金融” 联动运作。强化财政预算源头管控,出台坚持过紧日子系列措施,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绩效闭环管理,系统推进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深化国企改革,市属国企资产总额 4700 亿元、增长 19.6%;3 家市属国企登榜全国服务业企业 500 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建设全省首个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中心,做大信易贷平台规模,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 9.8%;深化企业上市“ 刺桐红” 行动,连续举办中国上市公司发展论坛,建设市县一体化企业上市咨询服务平台,实现北交所上市 “ 零的突破”; 市、 县和市属国企政府引导型母基金全面运作, 全市基金规模 1700多亿元;成立全省首个地级市基金业协会,设立“ 泉州创投日”;全市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模式成为全国典型。用好国家盘活利用低效用地
第 2 页 共 9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试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 百千万亩方” 61 片,恢复耕地 3.1 万亩;编制工业产业区块线专项规划,划定工业产业区块线 66 万亩,推进盘活低效用地 4.2 万亩,处置批而未供用地和闲置土地 2.8 万亩;处置历史遗留建设用地和历史围填海 9333 亩;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20 宗。密切侨港澳台互动。落实国家侨汇结汇便利化试点政策,建设“ 刺桐侨汇” 服务平台;“ 故土家园—海内外泉侨泉商联络总部” 正式启用;“ 港澳青年精英故乡行” 品牌进一步打响。“ 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 线上服务平台获国台办推广;金门供水水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累计向金门供水 3800 多万吨,金门供水工程龙湖泵站入选第一批国家水网重要节点工程;举办纪念郑成功诞辰 400 周年活动。
(四)统筹统管提品质,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更加显著。深化“ 抓城建提品质” 等专项行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实施,重点城建项目 2370 个完成年度投资 1400 多亿元,中心市区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全面加速新城繁荣集聚。中央商务区成型成势,已投用总部大楼 18 栋,年税收超亿元楼宇 4 栋,入驻企业 1500 多家,海丝金融中心顺利封顶。中央活力区形象初显,实行安商房、市政基础设施、教育等配套、绿化生态、业态招商“ 五优先”,金崎片区基本完成征迁。全力推动古城保护提质。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获省政府批复;综合改造中山南路及周边街巷,中山路街区保护入选住建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持续实施“ 聚城畅通” 专项行动。武荣大桥竣工投用,金屿大桥、百崎大桥、国道 324 改线南安段加快建设,中环城路贯通工程全面动建。接续开展“ 绿满泉城”“ 夜景照明提升”“ 水系联排联调”“ 电力设施补短板” 等专项行动。全市新改建城市公园绿地 107 公顷,口袋公园建设数量居全省首位;实施城市门户、迎宾廊道及古城新城连线互动照明提升;加快推进白濑水利枢纽、“ 两高” 替代等重大水利工程,马跳水库下闸蓄水,基本建成城区水系行洪排涝、内沟河生态补水联排联调机制,获评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永春入选国家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中心市区 13 年来再次投运 220千伏变电站,容载比提升 20.7%,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点位 1.3 万个。扎实推进“ 平急两用”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大工程”。开工“ 平急两用”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1 个,列入第一批国家建设城市;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113 个、惠及 1.1 万户,扩大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补贴范围;新增保障性住房 1 万多套,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入选住建部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清单。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在全省率先完成“ 保交楼” 任务,稳步推进“ 保交房” 工作。开展物业管理提升大会战,办好物业“ 十件实事”,全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实现 100%。深入开展“ 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 工程。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梯次创建、示范线整合提升、示范镇整镇推进、示范片区融合发展“ 四大行动”,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新改建供水管网 1380 公里, 实施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项目 350 个, 整治裸房 4.2 万栋。创新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统一市场体系,投用全省首个全程电子化“ 一网式” 交易平台;石狮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