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青岛日报/2025 年/3 月/27 日/第 003 版
打头阵 当先锋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区(市)委书记访谈
山海之间筑造“ 创新穹顶”
——访市政协副主席、崂山区委书记张元升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锡复春 衣涛
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最火热的高频词,当属“ 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正加快谋篇布局,探寻城市发展“ 最优解”。位于黄海之滨的崂山区,也以独特的方式踏浪逐“ 新”。
从 1994 年 20.25 亿元的经济幼苗,到 2021 年破茧千亿俱乐部的华丽转身,再到 2024 年突破1323 亿元的高歌猛进,崂山区用 30 年时光完成了一场静默的质变。数字背后,是创新因子在产业土壤中裂变的轨迹。
在这个春天,杭州“ 六小龙” 掀起科技热潮,凸显出这座城市前沿科技的硬核突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列,展现了成都动画制作产业链优势。 “ 这些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当地长期布局的必然。建区以来,崂山区始终把创新基因贯穿于产业生态构建全过程,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我们期待,这些积淀能够在不久的将来突破临界阈值,推动区域发展实现系统性跃迁。”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市政协副主席、崂山区委书记张元升坦言,所有爆发式增长都始于静水流深的蓄力,他们将脚踏实地、久久为功,静候崂山区现象级的“ 出圈时刻”。
作为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青岛市委赋予崂山区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 走在前、当排头”的使命任务。如何扛起这份重担?崂山区正深度求索创新驱动发展的“ 崂山算法” ——畅通“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经济跃迁” 的良性循环,主动融入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科产融合创新型强区。
“ 创新是崂山区的基因,科技创新是崂山区制胜未来的最大优势。” 访谈中,张元升反复提及创新之于崂山的重要性,当下还是要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真正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基于此,崂山区立足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医药健康四大主导产业,确定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 7 条重点产业链,并聚焦全市“ 10+1” 创新型产业体系,提出建设基础更实、质态更优、创新力更强的“ 7+4+1” 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当数字经济的浪潮拍打胶东半岛,刚过而立之年的崂山区,悄然推开了其面向未来的机遇之门。“ 2025 年,我们将继续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聚力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加力锻强提级跃升新引擎。” 张元升如是说。
激活“ 存量”,强化创新生态的要素支撑
记者:崂山区提出“ 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科产融合创新型强区”,请问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张元升:今年,我们将实施新一轮强化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重点打造科技创新策源示范区、
科技成果转化样板区、科产创新深度融合区,统筹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围绕科技创新策源示范区打造,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完善科研平台跟踪对接、创新型企业培育等一揽子措施,支持双国创中心等高能级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力争新增市级以上科创平台 20 家,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00 家,独角兽企业数量、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保持全省领先。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样板区打造, 将坚决落实好市 “ 科技成果转化十条” 和崂山区 “ 繁星计划”,
第 1 页 共 4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完善概念验证、中试服务和资本赋能等全要素保障,构建“ 原始创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场景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推动硫化物固态电池等重大成果加速产业化应用,技术合同成交额占 GDP 比重保持全市第一。
围绕科产创新深度融合区打造, 将聚焦服务全市 “ 10+1” 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 发展 “ 7+4+1”现代化产业体系,即做大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 7 大优势产业,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 4 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一批未来产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保持全市首位。
记者:建设国内一流科产融合创新型强区,离不开创新资源要素的高效流通。崂山区将如何
营造各项资源要素充分流动的创新生态?
张元升: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还需要产业配套、数字
基础、人才队伍、金融支持、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