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1997
2025年3月
奋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创新支撑
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发言(全国两会)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2025年3月5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推进高校改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更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大学当前最紧要的任务。结合复旦实际,围绕高校怎么改、改什么,谈两点思考和建议:
第一,高校改革要坚持自我革命。
高校改革,是“奉命”而为,奉的是支撑国家战略、服务现代化需要、满足民生需求的强国使命。在跟跑阶段,中国高校依靠时代和开放红利,实现了快速发展。现在面对并跑领跑的历史任务,面对百年大变局的形势背景,面对经济增长进入平缓期的资源条件,改革作为“关键一招”的关键作用,就要在深化改革中走出自己的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创建一流大学的道路。
坦率说,如果大学把改革作为扩张学科领地、争取资源的手段,那投入效率往往不高。所以,一定要避免“膨胀式改革”,把改革重心放到结构性、内生性的“存量改革”上来,实现提质增效的内涵发展,增强持续创新的动力能力,构建自主自强的办学格局。
近两年来,复旦组织了三轮全校大讨论,树立“打头阵、当尖兵”的攻坚信念,形成动存量、图创新的改革共识,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向纵深。
例如,我们深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按“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交叉做活”的方针,实现本科招生人数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20%。下一步,存量只减不增,本科招生增量全部投放交叉领域,牵引学科融合创新、深入推动“四个面向”。
但在国家战略和社会急需领域,则应不吝用兵。我们整合全校力量,跳出学科框架,重组工科院系,聚焦先导和未来产业发展,围绕集成电路、计算与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电子信息与未来空间等领域的攻关和人才急需,一次性建设6个创新学院。按照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构建“从0到10”系统创新能力,重塑复旦的新工科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