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吉林日报/2024 年/12 月/11 日/第 007 版专刊
青山绿水间 新景入画来
——伊通满族自治县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记事
丛丽 本报记者 崔维利 高鸿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力量,让幸福在家门口落地。
伊通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围绕“ 绿色伊通” 建设,坚持修复与保护同步,科学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治气、治水、治山、治土工作,全面推动城乡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倾力打造“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的生态环境。
改善“ 空气质量” ——天朗气清惠风畅
“ 公园里的空气特别清新,花香和草香随风迎面扑来,让人倍感放松和陶醉。” 生活在伊通满族自治县区多年的崔大爷亲眼见证了县城的发展变化,在他看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如今已成为日常生活的“ 标配”。“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伊通百姓对空气质量改善最直观的感受,更是生态获得感、环境幸福感逐年提升的生动写照。
严格执行“ 秸秆全域禁烧”。每年 8 月至 9 月,伊通满族自治县开始谋划部署禁烧离田工作,组建禁烧、离田、宣传、应急处置和督查执纪专班,联系确定秸秆处置企业。严格落实“ 县乡村屯” 四级禁烧包保责任制,实行网格化监管,人技联防,重点时段实行 24 小时全天候全覆盖巡查。以村为单位制定离田方案和工作台账,明确每个地块处置措施、离田时限和责任人。县纪委、监委对在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或出现违规焚烧火点的乡镇街相关责任人员,严厉追责问责。县委组织部将秸秆禁烧离田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绩效考评和干部日常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一项重要依据。
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构建了以饲料化、肥料化和燃料化为主的利用体系。在秸秆饲料化利用上,主要以青贮和黄贮为主,引进“ 菌酶协同” 发酵技术,组建肉牛养殖技术服务队伍,有效利用秸秆饲料,达到节本增效目的;在秸秆肥料化技术上,总结出全量秸秆粉碎覆盖模式、茎穗兼收全量秸秆覆盖技术模式、涝洼地苗期深松起大垄技术模式等,带动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面积 60 万亩,实施秸秆深翻还田 15 万亩;在秸秆燃料化利用上,以华大生物质热电厂为主,采用燃料发电或使用锅炉集中供暖。
以“ 三抓” 强化常态治理管控。抓机动车大气污染治理,对在上路行驶机动车进行尾气排放检测, 在主干道安装黑烟抓拍仪 8 套, 对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定时定位监管, 目前共排查登记 392台,通过查勘车牌号及时追踪车主并提醒整改;全部淘汰取缔县域黄标车,共取缔 975 台。抓扬尘治理,对施工现场实行 24 小时监管,县城区主要街路春夏秋三季日均 4 次洒水,主干道机扫率达到 100%。抓油烟治理,对县域 560 户餐饮业户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和排烟装置,其中 127户烧烤店全部要求入室经营。“ 以前出门吸废气、粉尘,现在出门一色看蓝天。” 伊丹镇居民王慧感慨地说。
全域空气环境持续改善。2021 年以来,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始终保持在 90%左右,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位居四平市首位。2023 年 7 月,伊通满族自治县政府被授予“ 吉林省污染防治工作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2023 年 12 月伊通满族自治县被命名为“ 省级生态县”。
实施“ 河污治理” ——清流碧水润民心
第 1 页 共 4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伊通以“ 建设生态美丽河湖,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福祉”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伊通河沿岸景观风貌,打造新景观、探索新模式,对伊通河等河流分区段进行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河堤绿化美化,将“ 河污治理” 当作一项长期性造福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真正让“ 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