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中国交通报/2024 年/12 月/5 日/第 006 版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助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专家创新大讲堂首次走进交通运输行业
本报记者 杜爱萍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抓手。11 月 27 日至 28 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共同主办的专家创新大讲堂首次走进交通运输行业,主题为“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助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本次大讲堂设有主讲堂和“ 交通运输人才发展”“ 以科技创新赋能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 大国工匠面对面” 三个分讲堂。来自交通运输领域的高层次专家、学者、企业技术负责人等卓越人才,分享交流最新成果,积极建言献策,助推产学研融合和人才队伍建设。在主讲堂环节,严新平、许振超、苏权科、裴岷山分别作主旨报告。
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从事高等教育 42 年,为创新发展我国水路交通系统安全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与现场观众分享了关于交通运输领域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思考。
严新平首先从新质生产力角度,分析了交通运输领域技术发展趋势。 “ 未来,我们要围绕零死亡、零排放、碳中和的交通愿景,发展自主交通系统。” 严新平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发展,为交通系统解决安全、节能减排和效率问题带来了契机。未来交通系统的特征主要体现为自主式、绿色型、电动式、个性化,而“ 交通+材料”“ 交通+信息”“ 交通+能源” 三大融合,则是未来交通运输重要的科技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趋势背景下,运载装备将呈现智能化、少人化、无人化、清洁化、多栖化特征,基础设施将呈现绿色化、智能化特征,运营管理与服务将呈现协同化、智能化特征。
接下来,严新平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需求进行阐述。一是高层次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人才,相对来说数量不足;二是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可以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交通人才;三是综合运输、 现代物流、 智能交通、 交通安全、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高层次专业人才不足;四是随着交通运输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对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创新的依赖增强,需要大量懂得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人才。
“ 2024 年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都授予在人工智能方向取得重大突破的学者,可以说人工智能发展正在引领未来科学技术、人才培养范式的重大变革。” 严新平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的科学研究正在迎来人工智能驱动的第五范式,在这样新的范式上,交通科技到底怎么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在人才培养面方面,如何培养不被 AI 代替的复合人才,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同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加强有组织的科研,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工作。健全产学研紧密协作的新型校企合作范式,需要跨领域人才的深度融合,这方面存在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吸引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作重要讲话,希望我们要胸怀强国之志,要锤炼强国之技,要勇建强国之功。短短几句话,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总书记的距离,给予我们坚守信念的强大底气。”“ 人民工匠” 许振超在主旨报告中感慨地说。
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说他的职业生涯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紧密相连,见证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一个个阶段性成就。“ 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技能人才队
第 1 页 共 8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伍,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许振超建议,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职业教育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就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场景和操作技能;协调引进大国工匠、行业工匠担任兼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还建议,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职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渠道。企业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使用计划,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分层加强对职工的职业规划指导。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技术创新、技能提升等方面表现突出的职工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吸引更多青年加入产业工人队伍,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先后 9 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造的“ 振超效率” 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 许振超建议,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高技能人才,鼓励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让高技能人才在更适合的舞台施展才华,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
打造大湾区海洋工程创新平台
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苏权科 18 年磨一剑,带领团队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建设,并于今年 1 月荣获“ 国家卓越工程师” 称号。如今,作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授,他正带领团队打造大湾区海洋工程创新平台。
苏权科说,大湾区海洋工程创新平台面向海洋工程学科前沿,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工程研究设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学与程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发展。
“ 开展科研、 培养人才一定要与重大工程结合起来,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是科技创新的最好资源,重大工程的难题多、规模大,有大量的样本、大量的科研、大量的实验,能够推动科技创新不断上台阶。” 苏权科建议,各个大学应该围绕重大工程布局科研、建立团队、研发实验设备。
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队伍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集团)作为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中唯一连续第19 年获得A 级荣誉的建筑央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基建专业人才。
该集团X委常委、副总经理裴岷山在主旨报告中提出,中交集团始终胸怀“ 两个大局” ,心系“ 国之大者” ,积极打造交通强国、江河湖海、国际化经营人才“ 三大高地” ,加快实现科技英才、企业家帅才、新产业将才、青年俊才、技能匠才的“ 五大突破”。特别是发挥企业优势,依托重大项目、重大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人才培养,使人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中交集团人才工作机制始终坚持四个方面:坚持顶层设计和因地制宜相结合,做优体系;坚持技术创新和主责主业相结合,建强平台;坚持高精尖缺与资源配置相结合,激活队伍;坚持人才引进与成果输出相结合,拓展海外。目前,中交集团科技人才事业平台、成长平台达到历史最高规格,整体技术影响力、高层次人才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集团还积极支持高层次人才发挥带头精神,担当领衔重任,实行重大科研项目“ 揭榜挂帅” 和负责人“ 组阁制” ,使科技人才队伍雁阵格局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挥。
针对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裴岷山提出七点看法:一是在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全过程中,在包容和扶持上做加法,在评价和管理上做减法。二是建立以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形成大胆创新的宽松环境。三是推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强化对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的定向激励力度和支持保障。 四是加快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模式,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科技管理机制。五是夯实科技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蓄水池”。六是聚焦“ 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 方向,加快关键核心人才培养与储备。七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企业和社会层面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科技人才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才的奋斗精神和行动自
第 2 页 共 8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觉。
精彩观点
“ 以科技创新赋能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 分讲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向锦武: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作为低空经济热点,近年来在政策与市场需求驱动下迅速发展。自飞机发明以来,交通向三维空间拓展成为趋势,eVTOL 应运而生,2023 年后全球众多企业竞相研发。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如小鹏汇天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