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君子之乐
“君子之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君子人格的精髓要义。“君子之乐”意指内在德性的快乐,呈现为君子文化中以德为乐的人格境界。思考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乐”观,有利于丰富我们对君子人格的理解,并启示当代中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价值旨归。
“孔颜之乐”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德,周初,周公汲取殷商覆灭的历史教训,制定了一系列“敬德保民”的典章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受到西周礼乐文明的影响,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孔子提出了儒家“君子之乐”的核心观念:即以礼乐为内容,以“仁”为本的君子仁德之乐。《论语》开宗明义指明“君子之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是学习和践行仁德,“有朋自远方来”是“以友辅仁”,切磋促进仁德的修养。学习切磋的具体内容即“乐节礼乐”,仁爱之心(德性)是礼乐的内在本质,礼乐是仁德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之乐以礼乐为内容,以“仁”为本,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主张,君子通过对礼乐仁德的修养能够达到“贫而能乐”的德性幸福境界。在《论语·雍也》记载: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