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安庆:宜人之城的文化交响
“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这是明末清初诗人钱澄之吟咏安庆的诗句。东晋郭璞游历至安庆时,指称“此地宜城”,安庆由此别称“宜城”。安庆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汇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是东周时期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安徽的“安”也取自“安庆”。
安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留下了孙家城、薛家岗等文化遗址。千百年来,古皖文化、长江文化、禅宗文化、桐城派文化、黄梅戏文化和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5处、“非遗”361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国家级“非遗”8项。古老厚重的文化遗产,正在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一条小巷读懂谦和礼让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首“让墙诗”的作者便是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
据史料记载,张英桐城老家住宅旁有一小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时欲占用,两家人争执不下,张家人写信告诉了张英,张英看完家书,便提笔批诗一首。张家人收信后心生愧意,让出三尺,吴家人心怀感动,也退让了三尺,遂形成一条“六尺巷”。
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桐城六尺巷考察,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察看“桐城派”相关文物资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六尺巷故事闪耀的智慧光芒,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近年来,桐城市已在基层单位设立“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将六尺巷蕴含的“礼让”精神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形成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
六尺巷也是安庆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缩影。安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活跃在全市城乡近4000支志愿服务队伍留下无数个温暖瞬间,4400多位“好人”的故事汇聚成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潜山野寨中学广大学子把从军报国作为人生追求,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同学回信,予以亲切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