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英国汉学家霍克思:中国文学的“摆渡人”
霍克思(DavidHawkes,1923—2009年),英国汉学家、楚辞学专家、红学专家,是西方世界首部《红楼梦》英文全译本和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楚辞》英文全译本的译者。他还翻译出版了《杜诗初阶》、李贺《神弦曲》、韦庄《归国遥》等。通过翻译和研究中国文学作品,霍克思毕生致力于“使中国文学成为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译研并重,探寻《楚辞》的无限魅力。《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不仅承载了战国时期楚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竞相模仿的经典。早在19世纪中叶,《楚辞》就已传播至西方,但多以《离骚》《九歌》的译介为主。1953年,霍克思提交的博士论文《〈楚辞〉的年代与作者》率先打破这种单调局面,“对诗歌词汇、押韵、结构等进行了统计学式的考察”。1959年《楚辞:南方之歌》的问世,标志着西方首部《楚辞》英文全译本诞生,译本不仅准确传递原诗的意思,更在语言的韵律、节奏和意象上做了精心处理,使得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相呼应,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因此,译本出版后不久,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丛书:中国系列”。
对于霍克思而言,翻译《楚辞》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与研究。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文献考据,这突出体现在序言和注释两种副文本上。在长达60多页的序言里,霍克思考察了“辞”的文体特点,特别是如何上承《诗经》、下启汉赋。他还利用翔实的文献、史料和数据,对《楚辞》各篇目作者和创作时间进行重新考证,为学界认知《楚辞》打开了新视野。译本的另一特色是丰富的注释。从天干地支到牛鬼蛇神、从尧舜桀纣到香草美人,霍克思均一一注解,或寥寥数语,或长达几百字,以期尽可能减少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阅读障碍。甚至为了更好地阐释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元素,他还不吝笔墨绘制插图,用视觉化的图像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