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甘肃日报/2024 年/11 月/22 日/第 001 版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在陇原大地上——
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新甘肃· 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苏家英
今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全省上下牢记于心、践之于行,进一步增强赓续历史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焕发新生,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精神支撑和文化支撑。
赓续接力守护瑰宝
80 年前,1944 年 1 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
1950 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 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 80 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把研究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缔结出“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的莫高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如今,敦煌研究院已发展成为我国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遗址博物馆、敦煌学研究实体和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科研基地。“ 回望跨越 80 年的艰苦跋涉,总能让每一个莫高窟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 赵声良说。
“ 1962 年,我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来考古实习。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研究单位住的是土屋、土炕,用的是土桌、土凳,喝的是苦咸水,点的是煤油灯,爬‘ 蜈蚣梯’ 才能进入洞窟,靠镜面折射借光临摹壁画⋯⋯过着那样艰苦的生活。”“ 敦煌的女儿”、86 岁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曾分享她第一眼见到的莫高窟,初次认识的敦煌。她说,自 1963 年到莫高窟工作后,逐渐理解了前辈们为什么能在莫高窟长期坚守。
“ 我想,如果没有前辈莫高人长期甘于坚守和苦干的精神,如果没有他们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交通不便、陋屋斗室、无水无电的艰苦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基创业,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的大好局面。 ” 樊锦诗明白,为了敦煌石窟久远长存,应该把前辈们的精神财富总结出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敦煌研究院专家马竞驰守着莫高窟工作了近 50 年,退休后时常去看看窟,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过去,我主要从事敦煌石窟保护、游客讲解接待和旅游开放管理工作,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