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通江达海向海图强的“世纪工程”——广西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的实践探索
塔吊耸立,挖掘机铁臂挥舞,运输车等大型机械设备忙碌作业……平陆运河马道枢纽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八桂大地上,一条世界级运河正拔节生长、崭露雄姿。运河因运而建、因运而兴。距离中国上一次开凿人工运河,已有千年。如今的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中华的“国之瑰宝”,更是流经地区的“城之命脉”。
平陆运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广西所盼、桂运所系、江海联运、山海协同的重大项目,对推动广西及西南地区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殷殷嘱托,“通江达海、江海联运,这是广西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广西考察,勉励广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这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了根本遵循。劈山开河、开放发展,一股向海图强的磅礴力量正激情迸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锚定“高质量”,跑出“加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高水平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提高江铁海多式联运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X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自2019年8月,平陆运河先后被纳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多个重大国家规划,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使命在肩,不可懈怠,更不能辜负。
平陆运河北起广西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逶迤向南,直达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项目自2022年8月28日开工建设,工程概算约727亿元,计划2026年底主体建成。时间紧、任务重、难题多,建设者一路“闯关”“探路”“破题”。
首个难题来自“落差”。平陆运河起点的水面与终点入海口的海平面之间,有65米左右的落差,如何使得以“千吨”为计量单位的货轮从20多层楼的高度搭乘“电梯”平稳“入海”?
梯级布置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经过研究论证,平陆运河建设3个梯级枢纽,即马道枢纽、企石枢纽、青年枢纽。其中,马道枢纽设计为5000吨级双线省水船闸,是世界上在建规模最大的内河省水船闸,最大运行水头为29.6米,启门速度达8.1米/分钟,闭门速度最大达到16.1米/分钟,是国内外的2—4倍。“运河建成后,省水率最大可达63.2%,1小时可通行6艘5000吨级船舶。”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部副部长袁鹏满脸自豪地说。
土石方的开挖和利用也是一大难题。平陆运河工程土石方开挖总量高达3.15亿立方米,是国内土石方工程量最大的交通工程,相当于近3个三峡船闸的开挖量。如此大规模的土石方,怎么处置?平陆运河马道枢纽项目部负责人黄海波介绍,为了推进土石方综合利用,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确定了抬填造地、园区回填、工程利用、土地复垦、吹填造地(海上)、绿色建材、矿坑修复等利用方向。以抬填造地为例,挖掘的土石方可以用填土方式将土地抬高,然后再铺上原来的表层土壤,平衡原占用耕地后,还可以新增大量耕地。
而在产业工人园区一旁,便是目前全国在建最高航道边坡,高达188米的2号边坡。边坡建设面临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场地有限、土石方开挖量大、格梁外观品质标准高、泥岩边坡超长锚索施工难度大等困难。面对开挖高度达188米的边坡,如何实时监测其健康状态,确保其长期安全稳定?“针对平陆运河典型地质条件及高边坡特点,平陆运河集团组织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和施工单位,建立了基于GNSS地表位移监测、深部测斜、地下水位监测和NPR锚索牛顿力等监测手段为一体的‘空—天—地’监测及预警体系,可以实时感知边坡稳定状态,并通过无线网络将边坡的健康状态传递至远程云平台,以及监控人员的手机上,实现对边坡健康状态的监测、预警一体化防控,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平陆运河集团科技信息部副部长闫强说。
一道道难关被攻克,一日日工期在逼近。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点。唯有实干,才能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春节不停工,24小时不间断开工”,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X委书记、董事长程耀飞说,“我们晴天大干、小雨小干、大雨巧干,只有工期,没有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