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2015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一语出自汉代刘安的《淮南子·原道训》,“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这句话的本义为,万物的生存发展各自有着具体特性,百事的出现也都有着具体根据,却都知晓保存自己生存的本源、根本才是关键。正因如此,才能够探究、穷尽无穷无尽的事物,观照万物而不会感到晕眩,响应万物的号召而不会感到困倦。其能如此的根本就在于“守其根”。
《说文解字·木部》云:“根,木株也。从木,艮声。”“根”的本义是植物长在地下的部分。在古文中,“根”所指代的就是那些被砍掉树干的木橛子,在现代汉语中,“根”就指树根。“本”在古汉语中之义即为树木的根,《说文解字》指出:“木下曰本。”《国语·晋语一》中也说:“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根”“本”古今合义,出现了“根本”一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次出现这种“根本”的表述。《广雅·释诂一》中的“根,始也”,《韩非子·解老》中的“根者,书之所谓柢也”,《后汉书·宋弘传》中的“盖志士仁人所为根心者也”,陈亮《与彭子寿祭酒》中有“然病之生也,有根有柢”,这些语句的出现充分证明着“守其根”的重要性,无论万物产生何种变化,都要复归其根、守住根本,如此才是实现长久发展的核心。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浮沉中之所以能够始终屹立不倒、焕发生机,其核心就在于能够“守其根”。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贯穿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不仅是处世之本,也是为人之根。
守其根就要守“仁”。“仁”作为一种基本的行为规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