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华日报/2024 年/5 月/10 日/第 013 版智观青春新实践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实践育人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叶菁
X的十八大以来,X中央高度重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X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文指出:“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 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有效延伸,实践育人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必备环节。因此,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实践育人,是X的民族工作和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和有力联动的必由之路。
为了更好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实践育人工作中,需要深挖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悠久历史、切合国情社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新时代青年的目标旨归。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必须要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和责任,在实践中指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理论逻辑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践育人工作都致力于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增进新时代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二者的理论逻辑高度契合。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以引领大学生将思想与行动自觉地统一到X的政策方针中。 从实践逻辑来看,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必由之路,关注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各民族人口所需是重要任务,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参观学习、调研采访等作为实践育人的具体方式,工作覆盖面广、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是大学生了解各民族地区情况、接触社会、走进人民群众最常用的方法,在途径和方式上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践育人工作高度契合,将实践育人变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渠道和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高校应创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相结合,促进青年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教育中增长才干、接受教育,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实践育人平台和活动中感悟中华民族的内涵和魅力,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纵观高校育人现状,如何更为系统有效地推进高校民族工作和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形成样板模式推广,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深入思考。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牢牢把握主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践育人紧密融合。得益于二者ZZ性、时代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