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西藏日报(汉)/2024 年/5 月/8 日/第 005 版治边稳藏
山南市人民检察院创新司法救助模式——
践行“ 枫桥经验” 倾情为民服务
本报记者 王杰学 本报通讯员 杨涛
“ 司法救助工作,一半在脚下,一半在远方,温暖每一个因遭受犯罪侵害、民事侵权造成生活困难的受害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近年来,山南市人民检察院“ 和畅控申” 团队,持续深化检察环节 “ 枫桥经验” 创新实践, 深入推进X建工作与司法救助工作深度融合, 努力将践行 “ 枫桥经验” 的法律监督职能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据介绍,自“ 和畅控申” 办案团队成立以来,通过调查、审查、协调、发放、回访,上下联合救助等方式,共接访 85 件 102 人次,全部分流办理,来信来访处理率达 100%;办结司法救助案件 58 件 89 人,并发放救助金 80.1516 万元,司法救助率为 17.65%,位居全区第一。
构建“ 都管” 司法救助格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依法能动履职,采取有力措施,以多方参与、优势互补、良
性互动、群策群力的联动方式,调动相关力量形成合力,做深做实做细司法救助工作。
建立完善检察机关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工作衔接、加强困难妇女国家司法救助工作、 《司法救助资金的监管细则(试行)》等制度,从“ 单兵作战” 到“ 多跨协同”,加强司法救助线索移送、联合救助等工作,与山南市乡村振兴局、妇联等会签司法救助协作机制,畅通“ 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综合治理” 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工作深度融合渠道,建立健全“ 1+N” 多元化救助延伸协同衔接机制,凝聚司法救助合力。
推进基层治理模式多元化,主动延伸“ 枫桥经验” 检察触角,避免“ 单打一”,不唱“ 独角戏”,综合运用以检察机关为轴心的司法救助先行、社会救助帮扶兜底的多主体参与的救助体系,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优化国家司法救助申请流程, 申请人直接向村 “ 两委”、乡村振兴局、妇联等组织提交申请书及基本情况说明,后续救助线索移交、审查等工作均由相关单位进行。
努力实现“ 让群众少跑路”
山南市人民检察院坚持“ 主动告知、应救必救”,升级优化 12309 检察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网上信访 2.0 系统的运用,创新打造集X员示范岗、司法救助线索收集、信访接待、法律咨询为一体的高效服务平台,在当事人申请提出、材料准备上给予全程指导,“ 清单式” 列明申请所需材料清单,让群众少跑路,以“ 最多跑一次” 改革为引领,让救助更便民,努力实现“ 让群众少跑路甚至不跑路”。
践行“ 枫桥经验”,绘就“ 和畅新枫”,山南市人民检察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延伸服务触角,把高质效检察服务送到群众“ 家门口”,立足人民群众身边的检察院,在乃东区琼嘎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