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光明日报/2024 年/5 月/25 日/第 005 版民主法治
守青山叠翠 护碧水悠悠
——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贡献人大力量
本报记者 张文骁
漫步在福建厦门筼筜湖畔,眼前芳草萋萋、水鸟游弋,身后则是成片挺拔翠绿的竹林。清风
吹过,竹林沙沙作响。真可谓“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 !
筼筜,指的是生长在水岸边的竹子。三四十年前,筼筜湖并非眼前这般光景,因为生活污水
和工业废水排放,这里还是一片臭水湖,垃圾遍地、鱼虾绝迹。
筼筜湖蝶变,经历了什么?1988 年,筼筜湖综合治理开展,依据的“ 20 字方针” 第一句就是“ 依法治湖”。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筼筜湖管理办法、保护办法等多部法规,开展监督检查,以法治方式推动筼筜湖成为今日厦门的“ 城市会客厅”。
5 月 9 日至 11 日,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座谈会暨环资业务培训班在厦门举行,其中一项安排便是到筼筜湖考察学习。座谈会指出,要牢牢把握人大环境资源工作正确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借鉴厦门筼筜湖综合治理经验,全国及地方人大环资委有关同志分享经验、交流体会,探讨如何更好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贡献人大力量。
地方立法针对问题“ 量身定制”
2023 年 11 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湖南省重污染天气防治若干规定》,这是我国首个针对重污染天气防治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的功能体现在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三个方面,促进上位法规定更加细化、更
具可操作性,为地方发展和地方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大气污染防治法确立了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但湖南省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对重污染天气防治未作相应规定,缺乏针对性强的法治保障。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表示,立法重点放在法规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针对问题“ 量身定制”,力求切实解决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首先要了解污染物从哪里来。调研中发现,湖南存在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不经常等重点问题。对此,规定明确要求,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未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每年组织开展大气污染成因分析,解决了湖南各地此前开展成因分析“ 动力不足” 的问题。
对于国家尚未立法的事项,按照“ 不抵触” 原则,地方立法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2023 年,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江西省鄱阳湖总磷污染防治条例》 ,这是全国首部湖泊总磷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用法规条文将近年来江西省总磷污染防控工作的经验做法、政策措施固化下来。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条例对阳台露台洗涤污水直排问题、鄱阳湖流域含磷
洗涤剂使用问题、流域滨湖地区重点管控等作出规定,突出了地方特色、适应了地方需要。
协同立法成为解决区域性问题的“ 金钥匙”
2023 年 3 月,新修改的立法法增加了区域协同立法相关规定,将其从地方实践探索上升到国家法律制度层面,明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可以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或者有关区域内实施”、地方“ 可以建立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
区域协同立法,成为解决泸沽湖保护难题的一把“ 钥匙”。
从地图上看,泸沽湖犹如一块马蹄形碧玉,镶嵌在群山之中,而这块“ 碧玉” 被川滇省界分
第 1 页 共 3 页
割,由两省共辖。
过去几年,云南和四川为保护泸沽湖流域生态,制定出台了《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 《凉山彝族自治州泸沽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等,但“ 一湖分治” 的现实情况使得泸沽湖保护存在标准、原则、范围、措施及处罚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
从 2023 年 4 月开始,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和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开展联合调研,分别起草条例草案,双方共同召开协同立法协商会,对条例草案进行逐条逐款逐项的认真研究和修改完善。当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