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解放日报/2024 年/5 月/22 日/第 001 版
把区位优势淋漓尽致发挥出来
——访嘉兴市委书记陈伟
本报记者 任俊锰 陈抒怡
“ 我们分别从上海、杭州过来,到嘉兴最快都只需 20 多分钟,非常方便。” 对于记者的这一观察,嘉兴市委书记陈伟自然深有体会: “ 确实,嘉兴身处上海与杭州两大都市圈中间,区位比较特殊,也比较优越。”
话锋一转,陈伟指出,嘉兴要把这种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显得尤为关键。重点是要打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组合拳,通过提升城市能级、做强主导产业、优化公共服务等,锻造“ 一技之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嘉兴紧邻上海,可谓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赋予嘉兴当好接轨上海的“ 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 门户” 的重大使命。2017 年,嘉兴获批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2019 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嘉兴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推动沪嘉合作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果。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第二个“ 五年”,陈伟表示,嘉兴将继续发挥背靠上海、面朝大海的优势,全力谱写“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共推一体化” 的新篇章。
机场是未来发展“ 引爆点”“ 金翅膀”
记者:近年来,嘉兴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有明确的路线图吗?
陈伟:2022 年,浙江省第十五次X代会赋予嘉兴“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新定位新使命,指引嘉兴加快实现由“ 立足全省域” 向“ 放眼长三角” 跃升,由“ 承接溢出效应” 向“ 主动对外辐射” 变革,由“ 服务配套” 向“ 区域战略中心” 重塑,把嘉兴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嘉兴将重点抓好交通强市、智造创新强市、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高水平城乡融合四大关键支撑,其中交通是动脉,也是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支撑。
目前,嘉兴正加快形成城际、市域、市区 3 个“ 半小时交通圈” 和长三角中心区“ 1 小时通勤圈”,成为长三角重要枢纽中心。去年,嘉兴完成综合交通投资 412 亿元,增长 64.6%、列浙江省第二,创历史之最。去年初,我们提出 5 年累计综合交通投资超 2000 亿元,如此才能真正把嘉兴区位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全力打造“ 公铁水空” 联运枢纽。
其中,嘉兴正加快建设“ 轨道上的嘉兴”,目前上海方向 3 条、杭州方向 3 条、市域内 3 条的“ 3+3+3” 市域铁路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同时通苏嘉甬高铁、杭州萧山机场接线工程等高铁正加快推进,嘉兴枢纽呼之欲出;海河联运枢纽方面,嘉兴拥有前海后河独特优势,嘉兴港是上海港的重要合作港,同时正改造内河千吨级航道,提升海河联运能力;在航空物流枢纽方面,嘉兴正全速推进嘉兴南湖机场建设,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记者:主打货运的嘉兴机场,未来将如何与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等合作分工,共同打造长三角
世界级机场群?
陈伟:在嘉兴的发展蓝图中,机场是未来发展的“ 引爆点”“ 金翅膀”。相关数据显示,以嘉兴为圆点,2 小时航程可覆盖占据中国九成 GDP 的区域,3 小时航程能覆盖全球 12 亿人口,航空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且商务成本优势突出。目前,嘉兴南湖机场跑道已初具雏形,目标是 2025年建成投运,到 2035 年旅客吞吐量达 400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 123 万吨。
嘉兴南湖机场有自己的特色——以货运为主,兼顾客运。长三角制造业密集,航空运输需求
第 1 页 共 3 页
很大,尤其是体积较小、时效要求高的高附加值产品更加适合空运,比如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品,未来机场将变成“ 磁场”,为周边区域提供一个联通国内、链接全球的便捷窗口、通道,赋能助推更多产业发展,同时引入更多高端海鲜水产、水果等全球好物,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多年来嘉兴坚持“ 接轨上海”,您对于沪嘉合作还有哪些新期待?
陈伟:接轨上海,嘉兴收获颇丰。一是沪乍杭、嘉兴至枫南线等 10 个项目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 开通上海往返嘉兴的 19 条毗邻公交线路, 让更多跨省通勤族变 “ 双城” 为“ 同城”;二是嘉兴深化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建设,深化与上海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供应链的配套协作;三是实现与上海创新券互认互通,目前上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