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常德日报/2024 年/5 月/11 日/第 001 版
常德:有文化传承的地方
中共常德市委书记 罗毅君
常德,古称武陵、朗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有“ 川黔咽喉,云贵门户” 之誉,武陵山和雪峰山在这里完美收梢,“ 湖南四水” 的沅江和澧水在这里汇入洞庭。常德既是南方民族文化向北延伸的桥头堡,又是北方中原文化向南渗透的前哨站。湖湘文化与荆楚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常德五音杂陈、多元并举的文化格局,造就了常德儿女上善若水、德行天下的精神品格。时序更替、华章日新,融汇南北的常德在与时俱进的多次蝶变中,成为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中国中部明珠。
湘楚名郡 人文荟萃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见常德先民“ 先人一步” 的智慧。
彭头山,一个人类文明史上闪光的名字,它把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拉至 9000 年前,出土的大量碳化稻谷壳和灌溉设施完备的古稻田,证明了澧阳平原是中国稻作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城头山,发现了距今 6000 多年的古城池,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鸡叫城遗址中,发掘出距今 4700 年的我国目前最早最完整的大型木质建筑,标志着常德率先进入了古国文明发展阶段。
站在郁郁苍苍的德山之上,远望滔滔沅江奔流而来。这里流传着“ 舜让天下而不受” 的传说和“ 常德德山山有德” 的民谣。德音袅袅,召唤着一批批文人墨客寻踪而来。陶渊明把理想的栖居地定位在“ 武陵人捕鱼为业” 的桃花源,他在《桃花源记》中写道:“ ⋯ ⋯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杜甫、李白、王维、刘禹锡、孟浩然、苏轼、袁宏道等人为寻找这理想中的家园,风尘仆仆而来,留下大量诗篇。
沅水畔的春申阁旁,“ 战国四公子” 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曾在此招揽人才,雄图霸业;“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在传世名篇《湘夫人》中吟唱岸芷汀兰的美好;东晋名臣车胤“ 囊萤夜读” 的故事,照亮了一代代读书人的寒窗;北宋著名ZZ家、文学家范仲淹幼时见证了洞庭湖的滔天浊浪和民生疾苦,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怀埋下了种子。家国情怀,浩然正气,深深扎根在常德儿女的精神世界。
红色沃土 群星闪耀
常德全域被纳入湘鄂渝黔革命老区规划范围。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常德人民写下了慷慨悲
壮的历史篇章。
辛亥革命中的常德力量强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武昌首义三
烈士之一刘复基等皆为时代先驱。
“ 延安五老” 之一、开国大典主持人林伯渠从常德出发,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自 1921
年加入中国共产X后,一直斗争在革命的前沿阵地。
“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927 年 9 月 10 日,为了策应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常德发动文甲起义,打响了湘西北武装反抗国民X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沅澧大地武装暴动风起云涌。
“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936 年,毛泽东用一首《临江仙· 给丁玲同志》 ,盛赞了丁玲投笔从戎的胆识和勇气。作为率先抵达陕北的文人之一,丁玲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X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
常德会战抗日纪念碑前, 经常可见市民敬献的鲜花。 1943 年冬, 日寇集结 4 个师团攻击常德,妄图经由沅水直逼川渝。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8000 将士死守常德,最终战至 80 余人,可谓寸土寸血,有人将此次会战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