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金融时报/2024 年/4 月/18 日/第 009 版农村金融
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自科基金应急管理项目组
成员马九杰
如何重塑小银行优势
本报记者 宋珏遐 张宏斌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再次讨论小银行优势这一话题?
长期以来,以农信机构为代表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持续担当着支农支小主力军,并且他们被认为在服务农村地区时拥有人地业缘以及决策链条短等方面的优势。而如今,农村中小银行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外部看,金融科技发展、大行服务下沉、部分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都可能影响其在存量市场中的竞争力,而机构内部也发生着新入职员工脱农化、人均管户数倍增等问题;与此同时,高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农信机构和村镇银行占比也较高,面临新一轮改革化险压力。人们不禁要问,小银行传统经营优势是否发生变化?小银行风险暴露与其小的特征是否有关?农村中小银行又如何在此轮改革过程中重塑小法人机构优势,以继续保持在县域普惠金融服务中的竞争力?基于上述问题,近期《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自科基金应急管理项目组成员马九杰。
合作金融架构是必要的
《金融时报》记者:要认知和重塑小银行优势,首先需要了解小银行普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您如何看待小机构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这些共性问题可以用何种方式化解?
马九杰:最常被提及的小银行所要面临的共性问题是规模不经济。因为规模小,小银行在资
金筹措、配置以及科技开发等方面都会出现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发挥的问题。
从我国的情况看,另一项小银行普遍要面临的问题是区域化经营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阶段性偏紧以及风险不易化解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小银行以服务本地客户为主,所面对的产业结构可能相对单一,特别是如果产业主体的资金需求特征趋于一致的话,本地银行就会遇到集中性贷款现象,对其流动性可能造成一定压力;与此同时,一旦主导产业遇到问题,信贷投向相对集中的本地小银行可能遭遇集中性的信贷逾期甚至信用风险,而这种风险依靠小银行自身是很难分散的。
从国际经验看,通过构建合作金融网络以及区域性顶层架构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化解小银行规模不经济问题。事实上,在不发生大的技术和生产力变革的情况下,农业产业所需要的资金支持并不是无上限的,因为农业的要素配置都受制于土地资源约束,随着农业经营产生资金积累,会产生一定资金闲置;这与普遍所说的“ 农业农村缺资金” 是两方面的问题;再加上农业产业存在资金使用季节性较强的特点,一定会出现在不同时间小银行流动性相对紧张或充裕的情况。回到我国实际,尽管不少县域地区主导产业已不只限于农业,但小银行业务结构和资金特征同样受到产业季节性、农户家庭资产结构特征、储蓄习惯等因素影响,服务本地的小银行同样可能出现上述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从更大区域上开展资金调剂,实现资金更充分运用。
因此我认为,省联社或是改革形成的农商联合银行都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解决小银行对外业务方面的一些能力欠缺和规模不经济问题。从我国部分地区实践看,通过构建类似风险资金池的机制,省联社还可以发挥互助职能,向出风险的小银行注资以帮助其逐步化解风险——对于高风险机构较少的省份,这不失为一种更稳妥的机构化险方式。
银行规模小不一定就具备小银行优势
《金融时报》记者:在合作金融架构下,小银行本身又有哪些天然优势?在如今小银行经营
第 1 页 共 3 页
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优势是否有所减弱?
马九杰:在我国,小银行长期服务本地客户,其优势首先体现为人缘、地缘,这就带来了较多软信息积累,可以更好支持其业务决策。相应地,大银行更多是依靠硬信息决策,这需要建立在硬信息完备的基础上。随着金融科技发展,部分过去的软信息可能会转变为硬信息,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对软信息依赖度也有所降低,造成了小银行信息优势减弱的感受;但在农业产业、农户家庭信息仍不完备的情况下,小银行在软信息方面的优势并没有被太多削弱,软信息在进行信贷决策时也仍能发挥较大作用。事实上,不少农信机构近年来已经在有意识地巩固其软信息优势,通过向乡村派出金融特派员、金融顾问等方式,与村两委、农户建立更密切的沟通关系,也能更好地将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农户与乡村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以此更有效保持信息对称。当然,这些软信息也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满足数字化服务需求。而受制于人员、网点少等原因,大行是很难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特色化信息的。
有了信息之后,如何用好信息则取决于银行决策链条的设计。相对而言,小银行决策链条短,能够更有效地留存和应用信息,降低决策过程中可能受到的额外干扰。银行规模大了之后,必然产生决策链条增加的趋势,其好处在于决策流程化改造能够降低一定的操作性风险。但决策链条过长也会带来信息漏损,特别是层级较多时,决策受到的外部因素影响可能更大,一方面决策效率降低,另一方面一些有效的软信息、特色化信息反而容易被忽略,造成部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