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云南日报/2024 年/4 月/6 日/第 001 版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聚焦云南省二〇二三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本报记者 胡晓蓉
近日,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发布《云南省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年,我省全面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难中求进、干中求进、变中求进、稳中求进,全省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三年上台阶” 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
理念,坚持“ 三个定位”,锚定“ 3815” 战略发展目标,大力发展“ 三大经济”,坚定不移推进“ 五
化” 进程,精准落实国家稳经济系列政策,深入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推动经济稳进提质
25 条措施,全省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宏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总量迈上新台阶。2023 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0021.12 亿元,同比增长 4.4%,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增速分别为 4.8%、5.1%、4.4%、4.4%,呈现平稳开局、稳中向好的态势。从总量上看,继 2012 年迈上 1 万亿元台阶、2018 年迈上 2 万亿元台阶后,到 2023 年迈上 3 万亿元大关,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
“ 三个定位” 建设取得新进展,发展质效显著提升。我省坚持把“ 三个定位” 作为总牵引总抓手,努力把战略定位转化为现实地位。民族地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3 万亿元,红河、楚雄、大理经济总量在全国 30 个民族自治州中分别排第 2、第 5和第 7 位。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持续推进,全年完成人工造林 120.34 万亩、退化林修复 162.53万亩, 分别比上年增加 15.09、 2.23 万亩, 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推进, 人工造林 34.14万亩,退化林修复 63.69 万亩。生态保护投资增长 1.4%,高于全部投资 12 个百分点,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保持在高位。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不断加快,中老铁路国际黄金大通道作用显著, 自开通以来至 2023 年底, 累计发送旅客超 2500 万人次、 运输货物超 3000 万吨, 其中 2023年进出口货运量 422 万吨,增长 94.9%。云南对南亚东南亚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达 1257.8 亿元;第 7 届南博会成功举办,签约项目 483 个,其中投资项目 342 个、投资额 4126.54 亿元人民币,商贸合同 141 个、金额 105.11 亿美元。
“ 三大经济” 持续壮大,产业强省建设蹄疾步稳。我省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建设产业强省。做特做强资源经济,推动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 高原特色农业领域增加值增长 4.2%, 以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领域增加值增长 27.7%, 绿色能源领域、 矿产资源领域增加值分别增长 5.5%、0.7%。做大做实园区经济,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加快推进昆明、曲靖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和磨憨、瑞丽、河口沿边产业园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千亿元级产业集群,89 个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0.1%,分别高于全省 2.5、40.7 个百分点。做优做活口岸经济,统筹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口岸城市建设,智慧口岸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增长 32.2%,磨憨铁路口岸成为我国对东盟的第一大铁路口岸。
市场化进程加快,经营主体量质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我省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经营主体、抓经营主体必须抓营商环境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加大金融支持,保护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经营主体培育引进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经营主体发
第 1 页 共 3 页
展信心大幅提振。2023 年末,全省实有经营主体数量达 632.26 万户,是 2020 年末的 1.7 倍,全年净增 141 万户,其中“ 四上” 企业数突破 2 万户、达到 21566 户,较上年末净增 3242 户,增长 17.7%。民营经济持续向好。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增长 5.1%,高于全省经济增速 0.7 个百分点,占比达 52.3%,比上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市场活力不断提高,实有民营经营主体 615.48万户,其中新登记 180.05 万户,民营经济主体数量稳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