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青岛日报/2024 年/4 月/28 日/第 004 版法治
司法规律与技术变革深度融合,力促审判工作现代化
青岛法院:“ 数助+” 赋能智慧法院建设
撰稿 记者 戴谦 通讯员 时满鑫 邹媛媛 白树文 张恬 张宇 王丰 史潇濛 修江敏
繁忙的日照港,车船如织。青岛知识产权法庭的法官攀上近 20 米高的塔吊,对涉嫌侵权产品仔细勘验。与此同时,一架无人机正对这个塔吊上的设备进行拍摄扫描,精准固定证据。
这次勘验依托的是青岛知识产权法庭在全省首创的“ 智能 3D 证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针孔摄像机对不足 1/4 平方厘米的手机扬声器振膜进行扫描建模;通过空间扫描仪对 200 余平方米的大型两层环保设备进行扫描建模后,设备内部构造及上下连接被清晰展示,完全实现证据现场再现。
这是青岛法院“ 数助+” 司法的一个场景。近年来,青岛法院坚持将司法规律与技术变革深度融合,以建立“ 数助+” 司法新模式为主体,以成立数字司法研究院为契机,走出智慧法院建设特色路径,赋能审判工作现代化。
“ 高质效” 成为审执关键词
“ 咱们这个案子可以调解,诉讼费用少、时间短⋯⋯”
这段话,青岛中院立案一庭法官重复了 123 遍。这是一批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共有
123 件,被告均为同一家投资股份公司且案由相同。此前,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已就该公司系列案件作出生效判决,立案一庭法官综合研判后认为,这批案件具有较大诉前调解的可能,便向当事人一一征求意见。
经过几天的努力,法官得到当事人的一致回复:“ 同意调解。”
随后,这批案件通过“ 人民法院调解平台” 委派给特邀调解组织青岛市法润商事调解中心。因原告分布在甘肃、陕西、新疆、上海等多个地区,调解员通过远程线上方式组织调解,促成 122名原告与被告公司达成调解协议,1 起案件原告撤回起诉。1 周后,青岛中院对 122 件案件审查完毕,以“ 诉前调书” 文号出具相应法律文书,将案件化解于诉前。
立案是人民群众诉讼的第一步,也是“ 第一窗口”。近年来,青岛法院高度重视立案环节的智慧建设,以此为支点为市民群众提供“ 全景式” 在线诉讼服务,健全涵盖 29 个事项的“ 一网通办” 诉服体系,2023 年共网上开庭案件 6.8 万件、在线调解 16.7 万件、电子送达 412.8 万件次,
99.5%的案件在线上委托鉴定, 平均用时由 42.5 天缩短到 18.2 天。 承担二审线上立案改革试点后,
青岛中院二审案件平均立案周期较试点前缩短 49.2 天。
审判执行各个节点的智慧建设也全面开花——研发金融类案智审、智慧破产“ 一件事” 等平台,围绕特定类型案件需求,拓展批量审理、错时质证等应用场景;研发覆盖全市法院的“ 事务集约”“ 履约能力分析” 等系统,建设应急指挥平台,让“ 一网调度执行工作” 和“ 一屏指挥执行现场” 成为新常态。
不让当事人多跑路,让数据多跑路,实现“ 指尖上” 的诉讼,这些愿景一一实现。同时法院办案的“ 急难愁盼” 问题也一一迎刃而解。
“ 大管理观” 落地生根
智慧法院建设,不仅要服务好人民群众,也要“ 刀刃向内”,通过智能化建立科学规范的审判管理模式,提质量、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