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日报/2024 年/4 月/12 日/第 011 版ZZ
青海省达日县检察院大力推进诉前治理,优化司法服务
让矛盾纠纷在检察环节高质量化解
本报记者 贾丰丰
核心阅读
近年来,青海省达日县检察院积极践行新时代“ 枫桥经验”,将诉前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意识融入办案日常,大力推进诉前治理,探索出“ 检调对接”“ 跨域协作”“ 司法救助” 多元治理方法,让矛盾纠纷在检察环节高质量化解。
手捧洁白的哈达,带上鲜红的锦旗,见到承办案件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人民检察
院检察官刘静,满掌乡牧民才让扎西连连道谢。
去年 12 月,达日县检察院受理了一起盗窃共同犯罪案件。经审查,两名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轻微、自愿认罪认罚,且愿意赔偿才让扎西损失。达日县检察院积极适用检调对接,向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所在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发调处函,促成双方和解。
近年来,达日县检察院积极践行新时代“ 枫桥经验”,将法律手段的“ 刚” 与人民调解的“ 柔”结合起来,将诉前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意识融入办案日常,大力推进诉前治理,探索出“ 检调对接” “ 跨域协作”“ 司法救助” 多元治理方法,让矛盾纠纷在检察环节高质量化解。
深化检调对接
解开案件的疙瘩,更得解开当事人心里的疙瘩
两年前的一个深冬,寒风掠过山岗,满掌乡查干村村民多某却很上火。原来,邻居尕某家的
牛又跑到自家的草场上吃草,尽管说了很多次,尕某依然不管不顾。
“ 这个时节草场枯黄,家家的牛都靠饲草喂养,吃点干草事小,要是啃食了草根,可就要影响明年一年的产草量。 ” 憋着一肚子气,多某找到尕某的丈夫洛某理论,两人发生了口角。多某与尕某、洛某拳脚相向,普通纠纷升级为刑事案件。很快,案子到了达日县检察院。
全面阅卷、听取意见、实地走访,达日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曲尼卓玛发现尕某与多某争抢草场的纠纷在当地并不少见。地处牧区,群众大都以养牛为生,但各家草场受地形影响,很难有精确的边界划分,因此纠纷时有发生。
解开案件的疙瘩,更得解开当事人心里的疙瘩。 “ 如果仅就案办案,虽然也能结案,但无法化解两家人的积怨,必须得朝着彻底化解矛盾的方向做工作。 ” 带着诚意,曲尼卓玛开始苦口婆心地做工作: “ 远亲不如近邻,牛偶尔误入对方草场事小,但为此导致刑事犯罪的严重后果,不值得呀。”“ 现在伤害已成既定事实,你应该积极赔偿,才有可能取得对方谅解。”
另一头,曲尼卓玛带着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赶往多某家释法说理,两个多月的奔波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我们还邀请了人大代表、听证员、人民监督员等,在检察院召开听证会,大家一致同意检察机关拟对尕某不起诉的决定。 ” 来不及停歇,曲尼卓玛又趁热打铁,联合满掌乡人民调解员实地走访,梳理草场纠纷缘由,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明确草场界线。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 对符合法定条件且双方当事人有和解意愿的案件,我们充分发挥人民调解‘ 第一道防线’作用,向所属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发《移送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函》 ,将案件中的矛盾点纳入诉前调解重点,通过‘ 释法说理+人民调解+公开听证’ 这种检调对接的方式,努力推动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