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4 年/4 月/13 日/第 002 版要闻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全国政协“ 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
的根基” 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本报记者 刘彤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各地坚决贯彻X中央决策部署,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绩,2023 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产量连续 9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发挥了安民心、稳大局的“ 压舱石”作用。
“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粮食安全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 大国小农” 的基本农情,如何持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农民有钱挣?以小农户经营为主的基础上怎样提高种粮效益?如何鼓励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提升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怎样科学稳妥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制度保障体系⋯⋯ 4 月 12 日上午,全国政协召开“ 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双周协商座谈会,与会委员、专家、种粮大户代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负责同志深入交流探讨,为助力农业领域相关政策落实,进一步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建言献策。
强化政策保障支持
进一步巩固粮食产能基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求“ 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近些年,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稳中国饭碗,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端牢饭碗还面临不少压力,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
就在今年全国两会结束不久, 3 月 18 日至 22 日,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调研组围绕 “ 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主题赴山东省东营市、潍坊市展开专题调研,与地方职能部门同志、生产经营主体代表、种粮农户深入交流、听取意见建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组注意到当前依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如粮食产能基础尚不牢固、产业体系不够健全等,也有一些地方上的特殊难题,如东营反映水资源对当地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的约束问题等。
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桃林结合调研情况表示,在夯实粮食产能基础方面,要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适当增加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继续鼓励支持在适宜区推行玉米大豆轮作和带状复合种植等科学种植模式,促进粮食生产与环境保护协同、种地与养地共赢。同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深度融合良种良法良机良田,不断提高粮食产能水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的工作作出部署,列入年度工作任务。对此,民建中央调研组在实地调研中围绕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认真分析,并将思考和建议带到会上。
“ 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收益具有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中央副主席孙东生在发言中建议:“ 支持鼓励农业
第 1 页 共 3 页
保险产品创新,建立重要农产品强制保险制度。为开发设计指数保险、价格保险、产量保险和特色农产品保险等产品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扩大风险保障覆盖范围。加强农业保险精算模型的研究、改良和应用,广泛开展需求分析与风险测度工作,确保费率厘定科学合理。”
近年来,一些地方打破传统种植模式,探索稻渔综合种养,实现“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粮食效益大幅提升。
结合江西当地的探索实践情况,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谢茹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抓好规范推广,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沟坑设置监管,严格落实沟坑面积占比规定,严守“ 不改变耕地地类、不破坏耕作层” 底线,坚持优先发展生态共生模式,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加强减肥减药技术指导,打造绿色有机稻渔品牌。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确保农民有挣钱预期
粮价,一边是百价之基,要让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