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各界导报/2024 年/4 月/8 日/第 003 版理论
打造文化产业链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西安市政协
近年来,西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园区基地、扶持企业发展、开展招商引资、组织重大产业活动、强化宣传营销等方式,全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 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 737 家,占全省的 44%;实现营业收入 693亿元,占全省的 59%。截至 2023 年上半年,全市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 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1 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单位 116 个。
存在问题
(一)具体实践与殷殷嘱托的期待还有距离。近年来,西安市锚定“ 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奋斗目标,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持续用力,硕果累累。但相较于文化事业取得的显著成效,文化产业较为薄弱,与兄弟城市相比体量偏小,还没有成为支柱产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的殷殷嘱托,就必须立足“ 文化” 这个西安最大的资源禀赋,勇于在文化产业赛道上跑出“ 加速度”,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
(二)从文化优势到产业实力的路径还未打通。一是渠道不畅。文物资源承载着历史、蕴含着文化,是文化企业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的源头活水,而这些文物资源归文物部门所有。由于文物部门的属性限制,造成文物资源在转化方面既缺乏动力又缺乏手段。二是活化不足。尽管文博部门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但可移动文物展出比例低、文物景区(景点)开发不足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文化遗产参与多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助力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有限;文创产品原创不足、开发能力弱、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办法不多。西安市遗址众多,但整体利用效果不佳。四是效益不佳。大唐不夜城的火爆众人皆知,但大唐不夜城公司的经营效益却不尽如人意。五是深度不够。以唐文化为主题的文旅产业是西安市的优势文化产业,但在产业链延伸方面还有待提升。
(三)结构比例与产业发展的趋势还不适应。一是文化制造业偏弱。在文化制造业的 56 个
行业小类中,西安市有 13 个,覆盖率仅为 23.2%,且主要集中在相对低端粗放的包装装潢及书报
印刷 2 个行业小类。二是传统业态企业比重大。随着互联网发展和技术进步,数字化已成为文化
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科技、创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整体来看,西
安市传统业态文化企业比重较大,普遍存在经营规模不大、业务领域单一、产业效益不高、核心
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三是龙头企业数量少。2022 年,西安市规上文化企业中营收亿元以上企业
121 家,仅占全市营收亿元以上企业数的 5.5%,且无营收超百亿元的文化企业。
(四)体制机制与产业发展的需求还不匹配。一是统筹不够优化。在市级层面缺乏统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议事机构和协调机制。各级X委作为主管文化产业的职能部门,在管理文化企业中缺乏配置要素、统筹资源有限,缺乏专业管理队伍且越往基层人员力量越薄弱。二是服务不够贴心。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外流和引进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平台不够给力。产业园区在辐射延伸和引领带动等方面的作用不够突出。作为文化产业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平台影响力小、活力不足。
意见建议
(一)坚持主导产业地位不动摇。作为文化大市,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不但能推动西安市经
第 1 页 共 2 页
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也有助于解决当前文旅融合发展中“ 流量火爆但效益不佳” 的问题,形成以文化事业支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繁荣的局面。基于目前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