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财经报/2024 年/3 月/12 日/第 006 版两会特刊
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财政力量
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财政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胸怀“ 国之大者”,强化资金投入、创新制度政策、抓实项目工程,不断夯实财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保障,促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动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突出ZZ引领,发挥财政效能,切实担负起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决扛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ZZ责任,着力在“ 增投入、转方式、建机制” 上发挥财政效能,确保X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保持力度,稳中有增。牢记总书记“ 生态环境保护该花的钱必须花,该投的钱决不能省”的嘱托, 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生态环保领域投入总量已连续 5 年稳中有增。 2023年,中央财政下达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相关资金 4761 亿元,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投入规模同建设任务相匹配。
——创新方式,协同发力。注重把握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健全生态补偿激励约束机制,将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结果与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有效挂钩,通过重大项目竞争性评审机制,创新性实施一批牵引性好、示范性强的工程项目,不撒“ 胡椒面”,推动财政资金向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聚焦,实现“ 保总量”“ 提质效” 双拳发力;立足生态系统整体性,强化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引导鼓励地方打破行政区划,开展联合防治、协同修复,一体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推进生态环境等领域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适当加强中央事权,已基本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完善税收、政府采购、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体系,打出财税政策“ 组合拳”。以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为抓手,推动构建多元化补偿制度,探索深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目前在全国 21 个省份建立了 20 个跨省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坚持人民至上,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
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中央财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支持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让蓝天渐成常态。重点支持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和管理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多措并举抓好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改造,5 年来支持了 88 个城市,占北方城市数量的 53%,集中供暖面积的 76%、受益人口的 75%。2023 年,对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施和运营情况进行评估,客观评价试点城市清洁取暖取得的成效和典型经验,深入剖析实施过程及长效运营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供支撑。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2023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第 1 页 共 3 页
86.8%(扣除沙尘异常超标天) ,PM2.5 平均浓度 30 微克/立方米,均优于年度目标。
——还江河碧水长流。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方面,突出支持重点,强化对长江、黄河等跨区域共同事权的资金保障,安排补助资金占比达 78%,充分体现对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服务保障。另一方面,突出奖优罚劣,对预算执行率较低、水质出现恶化的省份扣减资金,用于奖励绩效评价结果好、水环境质量改善突出的省份,充分体现激励约束的导向作用。在中央财政支持下,2023 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 89.4%,同比上升 1.5 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