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平凉日报/2024 年/3 月/20 日/第 001 版
千里沃野竞风流
——平凉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胥富春
“ 静宁苹果” 品牌价值 180.9 亿元,“ 平凉红牛” 品牌价值 222.8 亿元;全市 2023 年粮播面
积 435.13 万亩、粮食产量 116.7 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全市有效期内“ 三品一标” 农产品累计达
233 个,52 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 甘味” 农产品品牌目录⋯⋯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加固的良好势头,在千里沃野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画卷。
坚持优先发展
3 月 19 日,灵台县西屯镇店子村千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20 多台铲车、挖掘机、拖拉机正在紧张施工。据灵台县农业项目服务中心主任于富强介绍,这个项目以“ 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行” 为目标,通过田块“ 小并大” 整治,将原来碎片化耕地合并,同时落实表土剥离、熟土还田、机耕深翻、增施农家肥等措施,建成高标准农田。全县正在实施的项目共 3.5 万亩,涉及 3 个乡镇 16 个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X政同责、X政同抓,深入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聚焦耕地质量提升,突出宜机化改造,整山系、整流域、整乡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 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 51 万亩,累计达 193.85 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 37.6%,整治撂荒地 38.36 万亩,实现了动态清零,全部用于种植粮食作物。
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全力稳面积、提单产、保总产,大力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优质粮食工程、主要粮油单产提升工程,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全面推行“ 两年三茬”复种模式,年均推广旱作农业 220 万亩、复种粮食作物 46 万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6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 76.4%、统防统治比例达44%,着力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生产防灾救灾保障,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惠农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面积、产量实现了稳定提高。
守牢安全底线
我市坚持守牢粮食安全、巩固成果“ 两条底线”,做好产业、就业“ 两业文章”,深化科技、改革“ 双轮驱动”,突出乡村建设、基层治理“ 两手齐抓”,扎实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聚力打造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陇原新乡村。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平凉市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创建方案》《平凉市“ 和美乡村”创建行动方案》《平凉市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集成实施方案》 ,以及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文件,目标化、清单化、项目化推动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
严格落实“ 四个不摘” 要求,精准落实“ 过渡期” 内各项帮扶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突出监测帮扶,创新开展“ 十五个聚焦” 专项行动和“ 群众大走访、政策大宣讲、困难
第 1 页 共 3 页
大帮扶” 集中活动,大力推广“ 甘肃一键报贫” 系统,优化推行“ 四圈管理” 措施,对新识别纳入监测对象全面落实“ 一户一策” 帮扶计划,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 4 项,风险消除率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 三保障” 及饮水安全实现动态清零。
累计投入产业扶持入股资金 11.44 亿元,每年兑付分红 4800 多万元,落实“ 雨露计划+” 就业促进行动、乡村工匠培育工程、以工代赈、光伏帮扶等多项举措,通过公益岗位安置脱贫人口
2.73 万人,累计建成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271 个、吸纳劳动力 8946 人,全市每年输转脱贫人口 18 万人以上。
拓展东西协作,2021 年以来,争取天津协作区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援助资金 9.27 亿元,实施帮扶项目 488 个,共建“ 一县一园” 产业园区 8 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22 个,成功签约招商项目 25 个 36.69 亿元,引进落地企业 24 家,到位投资 11.06 亿元,居全省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