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忻州日报/2024 年/3 月/19 日/第 001 版
特优引领兴产业
——我市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刘鑫林
近年来,我市突出示范创建引领,构建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聚焦特优产业与区域布局,坚持点片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广,从先行先试到标准规范,推动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生产。
走好有机旱作农业之路,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推进,强化顶层设计,精准精细施策,高位推动落实。2017年以来,我市先后申报创建 1 个省级示范县(神池县)和 14 个省级示范片,实现省级示范片县县全覆盖;2020 年,又整市域成功申报省级示范市。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发展有机旱作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年度行动计划,配套了相关支持政策,明确了“ 1855” 总体思路。“ 1” 是坚定一个目标,即坚定有机旱作农业之路,走出一条具有忻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8” 是实施八大工程,即围绕“ 土、水、种、技、机、绿、品牌、主体” 八个重点环节,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品牌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八大工程;“ 55” 是构建五大体系、实现五个同步,即构建有机旱作农业产业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经营体系、保障体系,实现结构调整与产业振兴同步推进、主体培育与集群构建同步提升、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同步发力、行政推动与技术保障同步到位、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同步提速。
神池县立足资源优势,于 2018 年成功申报全省首批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近年来,该县围绕“ 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基本建成” 工作目标,全力建设省级有机旱作农业试点示范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该县积极探索形成具有神池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创建模式和技术模式,通过试验、示范、推广,逐步扩大规模,调整思路和实施措施,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神池特色,适合于高寒、干旱、冷凉地区的有机旱作农业模式。该县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由 2018年的 3 个乡 (镇) 8 个村 3857 亩增加到 2022 年的 8 个乡 (镇) 30 个村 35219 亩, 累计投资 5628.4万元,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 107921 亩,辐射带动全县有机旱作种植面积达 25 万亩。
神池县通过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创建,年种植业增产 5%至 8%,年受益农户 2000 余户,受益农户年均增收 5628.4 元;5 年农民直接总增收 3.86 亿元。该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品一标”认证等十大工程建设,完善了有机旱作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形成乡有基地、村有产业的发展格局,构建了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神池模式”;建立了农产品“ 身份证” 制度和全程可追溯体系,以标准化促进优质化,走出了一条布局科学、品牌响亮、优质高效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