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城乡金融报/2024 年/3 月/1 日/第 A01 版
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金融力量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曾学文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 国之大者”。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 科技—产业—金融” 良性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环,科技金融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把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为未来一段时期做好科技金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既是服务国家战略、践行金融工作ZZ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发展的自然规律,着力推动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为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金融力量。
我国科技创新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每一轮产业革命的先声都是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颠覆性前沿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覆盖广泛、学科融合交叉、技术深度耦合等特征,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加速演化。我国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科技创新已经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总的来看,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主要得益于三大关键支撑力量。
日益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为科技创新发展积蓄势能。一方面,我国逐步形成大国科技创新策源新优势。我国坚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推动科技创新更多从引进吸收、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前沿引领转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创新之源。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策源优势已经显现,在铁基超导、中微子震荡、多光子纠缠等前沿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关键技术和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各类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劲动能。另一方面,我国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既是科技创新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动作为。我国始终坚持以全球视野、开放心态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目前,已与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加入了 200 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深入实施“ 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度参与和主导近 60 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不仅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话语权、贡献度显著提升,也切实享受到了全球科技创新外溢的红利,为国内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引导。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生产函数,重塑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各国经济格局、产业生态发生深刻调整,成为各国战略必争之地。近年来,在X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密集出台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人形机器人等技术或产业的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和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分区分类分批培育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企业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同时,我国政府积极探索风险投资,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在撬动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 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15.3%,不少地区形成头雁引领、梯队协同、链群互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对经济
第 1 页 共 3 页
增长的贡献度持续提高。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是指规模庞大、供求多元、创新活跃、拉动力强、开放度高的内需市场,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我国消费正处于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型的过渡阶段,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不断激发企业形成持续性的技术创新。从供给侧看,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拥有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生产能力、要素资源整合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从需求侧看,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为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理想的试验场,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应用场景、更低的试错成本、更高的创新收益。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已经步入“ 快车道”
当前,大国竞争既是硬科技实力的较量,也是金融实力的比拼。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金融创新也在加速深化发展。各国均基于自身发展特点,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我国也正在加快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新模式。
科技金融的发展逻辑是更关注未来的成长性。科技金融发展的目的是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其要义在于让金融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分散风险、发现价值、分享收益,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 熊彼特率先提出了“ 创新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重要概念。他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企业能否实现技术创新,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同时,科技金融对于风险的定价主要基于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FCFF 模型) 。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扣除资本性支出的差额。FCFF 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拉巴波特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公司的价值取决于未来的自由现金流量,而不是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