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科学导报/2024 年/3 月/1 日/第 B04 版理论学术
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洪凝街道办事处 赵纪宝
摘要:农业农村经济统计是评估农村经济状况、制定发展政策的基础,但实际上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数据不准确、不及时、统计体系滞后等。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统计;问题;对策
一、问题分析
(一)数据不准确、不及时的深层次原因
1.地域差异与多样性:农村地域广泛,统计人员在数据采集时面临极大的挑战,标准化的统计方法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不同地区的农业产值。
2.农户信息不透明:农户经济活动的信息通常是分散、零碎、不透明的,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税收、贷款、政策补贴等,导致在统计过程中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
(二)统计体系滞后的根本问题
1.产业结构变化的反应不足: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传统的统计方法未能很好地适应这些新型经济的统计需求。
2.农村经济多元化与统计指标狭窄: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如绿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现有的统计指标未全面涵盖这些变化,政府难以全面了解不同群体、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
(三)数据质量控制的困境
1.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域广阔,目前的监督机制相对薄弱,导致一些违规行为未被有效监测和制止,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
2.缺乏技术手段支持:在大数据时代,缺乏先进的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导致数据质量控制
相对滞后。
(四)人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农业农村统计工作地位低下: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统计工作在整体国家统计体系中地位相对较低,农业农村统计数据的源头是乡镇(街道) 、村级,基层统计从业人员兼职较多,工作素质直接关系到数据质量,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将对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
为了解决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众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从法规建设、技术手段、人才培养以及政策制定等多个层面入手,以期建立更为科学、准确、全面的农业农村经济统计体系。
(一)完善统计法规与制度
1.完善统计法规,健全统计监督机制: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统计法规的制定力度,健全统计监督机制,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独立审核,加强对数据真实性的监督。同时,建立违规行为的处罚机制,以提高农户配合度,减少数据的隐瞒。
2.适应新兴产业的统计标准:针对新兴产业,要及时制定相应的统计标准和法规,确保这些产业的数据能够纳入正规统计体系,使其真实状况能够得到准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