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财经报/2024 年/3 月/6 日/第 007 版两会特刊
“ 四个聚焦” 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全国人大代表 重庆市财政局X组书记、厅长 姜国杰
2023 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起步之年, 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 面对复杂形势, 重庆财政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 “ 以政领财、以财辅政”,保持奋进者姿态、创造性张力,服务保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聚焦“ 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 工作导向,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聚焦“ 稳进增效”,抓大事、稳投资、强产业,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力有为
抢抓经济持续回升机遇,不折不扣落实税费支持政策,积极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推动
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支持重大战略落地。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大事要事财政保障清单。全市投入 1832 亿元,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十项行动”,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设。投入 372 亿元,提速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铁海联运班列加密上量。投入 123 亿元,落实“ 416” 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全力保障“ 1361” 数字重庆建设。投入 782 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推动经济恢复提振。落实中央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延续、优化和完善 70 余项税费优惠政策,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 540 亿元,惠及市场主体 330 余万户(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通过发行债券、预算安排等方式,投入 1093 亿元推进高铁、高速公路、桥隧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支持开展“ 爱尚重庆” 系列消费节活动,打造网红都市本土特色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三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财政资金跟着“ 产业图谱” 走,优化组合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工具,投入 159 亿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支持“ 33618” 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能级,促进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支柱产业创新发展,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满天星” 行动计划,支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战略性“ 新星” 产业集群。
聚焦“ 除险清患”,化债务、清资产、保“ 三保”,防控财政风险见行见效
统筹发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全力以赴打好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国有资
产调查摸底等攻坚战,坚决兜牢兜实基层“ 三保” 底线,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一是严防严控债务风险。加强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制定实施化解地方债务方案,全面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及时足额偿还到期债务,牢牢守住债务风险底线。规范举债融资行为,推进平台公司综合治理、分类转型,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全年发行政府债券 3000 亿元,其中,新增债券 1469 亿元,支持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再融资债券 1531 亿元,用于偿还到期存量债务。
二是摸清摸准国资底数。对全市X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重点资产,做到不同领域的同类资产标准统一、分类准确,清晰呈现国有资产全貌。对房屋、土地、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基础设施等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较高的资产,增强资产颗粒度、信息饱满度,找准资产低效使用、闲置浪费等问题,为“ 三攻坚一盘活” 改革突破夯实基础。对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日常工作不规范、利用效率不高、市场化不足等问题,突出建章立制,切实堵漏洞、清隐患、防风险。
第 1 页 共 3 页
三是兜牢兜实基层“ 三保”。加大“ 三保” 补助力度,推动财力性转移支付适度向困难区县倾斜,“ 三保” 财力补助较上年增长 26%,有力增强基层财力保障水平。加强“ 三保” 全链条管理,持续完善预算审核、压力评估、重点关注、倾斜补助、专户调度、兜底救助等管理机制。加力“ 三保” 运行监测,实时监测区县财力、库款保障,动态摸排预警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