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青岛日报/2024 年/3 月/18 日/第 T09 版走在前开新局 打头阵当先锋
破题湾区都市以新求变“ 最优解”
——访城阳区委书记吕鹏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锡复春 周伟
作家斯宾塞· 约翰逊曾经说过:“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高速“ 奔跑” 了 30 年,城阳正谋求一场深层次的“ 蜕变” ——
格局在变。总量由 1994 年建区的 31 亿元增长至 2023 年的近 1400 亿元,总体经济实力在全省县(市)区的排名由 1994 年的 50 名之后跃居 2023 年的全省前列。
产业在变。从“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疾驰在雅万高铁上的“ 城阳造” 高速动车组,再到一批高技术、高投入、高附加值的新质生产力项目落地生根。尤其是 2022 年、2023 年,连续两年保持国家高企、省“ 瞪羚” 企业、市“ 雏鹰” 企业数量等全市科技创新“ 十个第一”。
面貌在变。在主城区维度排兵布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等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
配的资源要素加速导入。
对于城阳区来说,机遇从来没有缺席。推敲城市发展的宏大棋局,建设湾区都市的格局要更大、步伐要更快、质量要更高。唯有登高望远,勇毅笃行,方能焕发出未可限量的勃勃生机。在与城阳区委书记吕鹏交谈的一个小时中,从 ChatGPT、Sora 到新质生产力,从营商环境到青年友好型城市,无不感受到城阳求新求变的“ 活力”。
当然,成长中的“ 烦恼” 不可避免。力求摆脱工业长期依赖轨道交通产业的困境,城阳正寻找支点“ 奋力一跃”,开启对于更高能级发展路径的求解。“ 轨道交通产业‘ 一业独大’ ,长期困扰城阳。” 访谈中,吕鹏对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同时也给出破题之道:“ 近两年,我们布局了集成电路、储能两条产业链,这都是科技含量足够高的新质生产力,而且都是在风口上的产业。轨道交通、储能、集成电路这三条核心产业链,构成了城阳制造业‘ 三足鼎立’ 格局。城阳的未来就是要靠人才、开放、改革,靠新质生产力。”
在问及去年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事情时,吕鹏说: “ 物元半导体、鹏辉能源这几个大项目奠基的时候,心里很感慨。看了一场开心麻花的剧,身边的年轻人开怀大笑,很开心、很欣慰。 ” 这或许就是对“ 湾区都市 活力城阳” 的生动注脚。
青岛发展的画卷正在向北徐徐展开,我们期待,携 30 年之积淀的城阳,进取步伐更加自信、从容。
而立之年再出发
记者:今年是城阳建区 30 周年,一路走来,城阳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吕鹏:自 1994 年建区以来,城阳经济始终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取得这些成绩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三条:城镇化、工业化和国际化。
城镇化,这是把城阳区由粮田菜地变成青岛主城区的重要法宝。2023 年我们的城镇化率达到了 97%,为城阳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如果说前 30 年的城镇化,是融入青岛市区的初级阶段城镇化,那么未来 30 年的城镇化,是建设主城区的高级城镇化,是建设理念、建设标准、建设品质的全面提升。
工业化,这是城阳实现强区富民目标的第一支撑。1986 年 7 月,中车四方在棘洪滩打下第一根地桩。历经 30 多年的奋斗,在盐碱地上建设了一座现代化工厂。我们抓住机遇,打造了中国
第 1 页 共 4 页
唯一集整车生产、核心系统研发、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了轨道交通这样一条世界
级的产业链。工业占城阳区 GDP 比重达 40%,这是城阳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底气所在。
国际化,是城阳区重要的城市基因。1989 年,城阳区引进了全省第一家韩国独资企业——青岛托普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城阳紧紧抓住日韩产业转移机遇,形成日韩产业集聚地,积淀了宝贵的开放经验,奠定了国际化的城市基因。
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记者:锚定“ 打头阵、当先锋”,城阳如何创新思路打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吕鹏:ChatGPT、Sora 的出现,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阳一定要跟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最前沿的产业。新质生产力,一产、二产、三产都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绿色的、智能的,不再是粗放的、高能耗的,以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创城阳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产聚焦绿色有机、高附加值,突出农文旅融合,实施“ 三百工程”,奋力打造青岛都市现代农业“ 城阳样板”。“ 三百工程”,即现代设施农业倍增工程、农文旅融合发展突破工程、社区(村)治理提升工程。到 2027 年,设施农业面积达到 100 万平方米以上,全区农文旅产业年均吸引游客数量新增 100 万人次以上,全区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到 100 万元以上。
二产实施“ 两翻番、一提升” 战略。到 2027 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从 50 亿元增长到 100 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从 375 亿元增长到 750 亿元,工业增加值率持续提升到 25%以上,重塑城阳制造业基因,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再造一个新城阳。
三产实施“ 三翻番、两突破” 战略,奋战 5 年,实现文体娱、零住餐、关键生产性服务业“ 三翻番”,服务业增加值、纳统服务业企业数量“ 两突破”,奋力打造青岛时尚消费与科创服务新高地。其中,文体娱营业收入从 2.5 亿元提高到 10 亿元、零住餐销售(营业)额从 180 亿元提高到
500 亿元、关键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从 170 亿元提高到 340 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从 657 亿元突破 1000 亿元、纳统服务业企业数量从 1096 家突破 2000 家。
记者:2023 年,城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 6.1%,自 2020 年以来增速首次跑赢全市。下一
步,将怎样进一步扭转经济倚重轨道交通产业的局面,打造新的产业优势?
吕鹏:工业是城阳的立区之本,针对轨道交通“ 一业独大” 困境,这两年我们多措并举,一直在寻求突破。一是大力引进培育鹏辉、物元等新质生产力项目,重点打造集成电路、储能两大“ 核心产业”,产业结构由轨道交通“ 一业独大” 向“ 三足鼎立” 加快迈进,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二是紧紧围绕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速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做文章,以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城阳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取得新突破。三是持续培育一批聚焦主营业务、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较高的优质高成长型企业,形成“ 专精特新”、“ 瞪羚”、“ 雏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成长体系。
下一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使新质生产力在城阳蓬勃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深做透轨道交通、集成电路和储能三条核心产业链的招商工作。投资过百亿元的轮轨试验线、过 50亿元的中车工业大脑今年要开工。物元半导体项目,上半年争取量产。鹏辉能源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争取明年 3 月份量产。投资 4 亿美元的瑞幸咖啡 6 万吨烘焙厂上半年开工。投资 54 亿元的供销冷链项目马上签约。在数字经济领域,以数据要素产业园为载体,围绕算力、算法和数据三条线,通过订单招商、算力招商等策略,今年要招引细分领域头部企业 30 家左右。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记者:在提升主城区功能品质方面,城阳区将重点抓好哪几个方面工作?
吕鹏:我们始终把为老百姓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老百姓
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城阳区是一个年轻的城区,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学位供给紧张。
第 2 页 共 4 页
为缓解这一矛盾,我们持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2022 年增加学位 2.2 万余个,2023 年增加学位
1.7 万余个。今年,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 15 所,再增加学位 6400 个。
医疗是民生大事。我们不断优化医疗服务体系,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获评国家级健康促进区。今年,市中医院城阳院区、北大人民医院青岛院区二期将实现主体封顶,这些医院的建成,带来的都是非常优质的医疗资源。同时,我们还持续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帮助群众保健养生、治“ 未病”,降低医疗负担。
社区回迁关乎群众切身利益。 城阳区有很多社区旧改启动以后, 迟迟没能回迁。 2022 年以来,七届区委坚持“ 新官理旧账”,把社区回迁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年时间创纪录回迁了 27个社区,占建区以来 30 年回迁社区的四分之一,占全青岛两年内回迁社区的 53%。今年,争取再回迁 15 个社区,惠及群众 1.6 万户。
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记者:虽然一直非常低调,但我们也关注到,城阳区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 落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都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
吕鹏:推动文化“ 两创”,是X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用 2023 年的两个数据来说明:一个是信访总量下降 10%,全市最高;另一个是市级以上道德模范数量居全市第一。
具体实践中,主要是抓住“ 一老一小” 这两个关键群体,推进文化“ 两创” 进社区、进校园。我看了很多培训班的交流发言视频,很多学员都是带着笑、含着泪,讲述自己的故事,那种敞开心扉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方面,通过一堂传统文化课、一节拍打养生操、一餐敬老饭“ 三个一” 的形式,用忠孝仁义、孝亲敬老、和睦乡里等传统美德滋养心灵,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都有了很大改观。
王林庄社区,以前是全区有名的后进社区,干群关系紧张、群众间矛盾突出。开展拍打操以来,参加人数从 10 余人增加到 300 多人,一些有矛盾的村民在互相拍打中,矛盾渐渐化解开来,社区整体氛围发生了很大变化。
区委X校在赵家岭社区举办传统文化培训时,出现了非常感人的一幕。培训结束后,计划组织参会人员就餐。X校同志临时建议召开一次“ 两委” 会,成员们分别谈谈体会。一位过来给他们送饭的老人,看到班子成员融洽地在一起开会非常激动,便把社区书记和一位班子成员的手牵在一起说道:“ 你俩团结了,我们村的老百姓就看到了希望。” 班子成员的心结打开了,重新拧成了一股绳,社区各项工作也步入了正轨。特别是发挥紧邻文娱大项目——“ 不夜城” 的优势,迅速打造了一批增收项目,社区集体收入由基本为零,一跃突破百万元。
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我们在 93 所中小学开展“ 光盘行动”,泔水量减少了 60%,节约粮食蔚然成风,大人做不到的事孩子们都做到了,让人十分欣慰。
下一步,我们要把中央要求的“ 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城阳区落到实处,持续推动文化“ 两创” 制度化、标准化,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社会正能量,赋能基层善治。
点睛
重塑制造业基因
在城阳区产业版图上,轨道交通产业“ 一业独大”、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是亟须优化的命题。为此,城阳区奋力寻求破局之法——围绕先进制造业“ 两翻番、一提升” 的战略目标,紧紧盯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前沿新兴产业,紧紧盯住这些产业在中国排名前五和前十的“ 链主”企业,紧紧盯住以“ 链主” 企业为牵引的产业生态要素的集聚,大力招引高技术、高投入、高附加值的新质生产力项目。
在和而泰青岛东北亚智能智造基地一期项目工地上,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目前,项目已进
第 3 页 共 4 页
入基础施工阶段。前期已先行投产的 8 条生产线全负荷运转。
该项目由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 110 亩,主要建设研发生产及配套设施等。和而泰专注于智能控制器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拥有数千项全球发明专利,是西门子、海尔、美的、奔驰等全球著名企业的智能控制器核心合作伙伴。项目建成后,将以“ 核心控制器、核心传感器、核心芯片” 为龙头带动,招引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并引进相关产业研究院,实现以青岛东北亚智能制造基地为核心,辐射全球的发展目标。除此之外,一批新质生产力项目在城阳相继落地。
去年,物元半导体快速通过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试验线运行,生产线完成 80%,集聚配套企业 35 家。全市储能产业首个过百亿元项目鹏辉能源落户,电芯车间加快施工,集聚产业链配套企业 16 家。
当下,城阳区正在形成轨道交通、集成电路、储能三足鼎立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今年上
半年,物元半导体争取量产。鹏辉能源正在加快建设,力争明年 3 月份量产。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