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以双语通识教育助推中华典籍文化走向世界
卷帙浩繁的各式典籍中蕴含着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悠久绵延的历史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大力推行典籍文化中英双语通识教育是推进中国声音全球化表达的内在需求与重要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典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能通过双语通识教育推动中华典籍文化焕发时代生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通识教育:让中华文化从典籍走近大众
中华典籍浩瀚如烟,涵盖历史、文学、哲学、科技、军事等不同学科,并以不同民族语言形式呈现于世。这些典籍文化往往内容繁多、内涵丰厚、意蕴深远,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叙事和文化叙事的双重书写。通识教育是开展中华典籍文化教育最直接、最广泛的一种形式。古代的大学、小学都会教授经典,经典教育承担了传统教育的大部分功能,但在如今的大学教育中则严重缺失。
相比中小学生而言,大学生在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辨识能力、国际传播、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既在教育对象上成为中华典籍文化通识教育的“当然主体”,又在社会效果上可以实现从客体向主体身份转化,成为助推中华典籍文化大众化、国际化的使者。实际上,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将典籍文化通识教育付诸实践,以春风化雨的方式着力推动中华典籍文化扎根大学生心灵。但总体而言,各高校开设的典籍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无论数量上还是范畴上均有待提升。通识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突破专业教育的边界,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学识的形塑和完整人格的养成,还在于让学生理解、认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其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弘扬者。
借助通识教育有效传播中华典籍文化,需要打造一批彰显中国精神的“文化金课”。为此,在顶层谋划上,各高校院系应注重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开设相应的典籍文化课程,做到教育主体全覆盖,逐步在全国形成较为完善的典籍文化通识教育体系。在课程设计上,典籍文化通识教育既要注重课程的思想性、学理性和专业性,也要兼顾课程的趣味性、感染性和启发性,引导青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典籍中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时代记忆。在实践传播上,典籍文化通识教育应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