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滨州日报/2024 年/1 月/17 日/第 010 版
加快建设品质滨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
2023 年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十件大事”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 周海东 通讯员 董政 刘明亮 王丹 袁宁宁 商新芳
滨州就业模式全省推广
一是“ 社区微工厂” 得到省市充分肯定。积极对接企业,鼓励企业筛选开发简单、易操作且不需大型设备的产品、 工序, 利用社区闲置空间和农村空闲院落, 规划建设 139 家 “ 社区微工厂”,为居民就近提供编结、面塑、布艺、缝纫、假发制作、渔具加工等 30 余种零活项目,逐步建立起“ 企业发包业务、社区专人承揽调度、居民按需生产” 的运营机制,推动 1.3 万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项目入选全省“ 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份” 揭榜领题标志性项目,相关经验列入全省“ 社区微业” 三年行动计划全省推广,并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签批肯定。二是特色公益性岗位做法成为全省典型。发挥城乡公益性岗位兜底作用,探索开发特色岗位,着力服务“ 三农” 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因村制宜、一村一策,精准设置农村公路管护、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等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岗位 1.9 万余个。 聚焦产业发展, 设置枣福公益岗、 鸭梨管护岗等农业岗位 1000 余个,2023 年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困难群众就业 3.43 万名,完成 120%,工作进度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沾化区“ 枣福” 特色岗成为典型,在全省会议上代表滨州作经验介绍。
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实施“ 创业渤海乐业滨州”“ 源来好创业” 青年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系列活动,推进“ 创业训练营” 计划,为初创企业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 8.82 亿元,一次性创业补贴 154 万元,支持 4437 名创业者创业。创新开发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为 61 家企业解决资金难题超 3.62 亿元,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 家门口创业服务站” 评选,提升基层创业服务能力。举办滨州市第三届“ 十大返乡创业精英” 评选,鼓励各类人士来滨返乡创业,同时在全省“ 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 评选中我市是荣获省级奖项最多的四个市之一,全市创业创新氛围持续浓厚。承办全省“ 创响引航” 创业导师山东黄河流域基层行、全省“ 支扶青年” 品牌打造暨“ 支扶练兵基地行” 活动,掀起创业高潮,持续释放滨州创业活力。
“ 就业滨州” 品牌更加响亮
持续开展“ 四季予你就业同行” 系列就业服务活动,特色开展“ 直播带岗进百企” 等专项行动,把招聘直播间搬到企业车间、生产一线,搭建起“ 线上+线下+直播” 三位一体直播带岗新模式,持续擦亮“ 就业滨州逢九就播” 服务品牌,全市累计举办招聘活动 300 场次,达成就业意向
2.3 万余人次。提升就业信息质量,畅通就业渠道,招聘信息归集有效率始终居全省前三位。充分发挥省会经济圈招聘、鲁渝合作、鲁青合作、鲁甘合作等平台作用,扩大外来务工“ 朋友圈”。完善就业服务专员制度,常态化开展企业用工监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等重点企业常态化用工 5 万人次。举办首届滨州市职业指导师职业技能竞赛,广泛实施“ 进企业、进高校、进社区、进乡村” 活动,宣传就业优惠政策,2023 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4.27 万人,任务完成率122%,居全省前列。
人才服务保障蹄疾步稳
一是人才招引再创新高。举办第四届滨州人才节,签约合作项目 173 个,达成人才引进意向2100 余人。举办“ 海纳英才·‘ 留’ 在滨州” 海外留学人才高峰荟活动,达成 20 项人才合作意向。“ 智选滨州—名校人才直通车” 全国校园招聘超 100 场次,累计开进 70 余所高校。市委主要领导亲赴北大、清华开展引才和城市推介活动,全年集聚 3 万名各类青年人才来滨就业,完成目标
第 1 页 共 4 页
值的 162%,引才数量再创新高,人才净流入态势更加巩固。二是人才服务坚强有力。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印发《滨州市人才公寓规范化管理办法》 ,开放国际社区、滨和沁园人才公寓,
240 余名硕士以上人才入住。实现大学生生活补助“ 免申即享”“ 无感享受”,各项人才政策落实更加有力、实施更加灵活。成立滨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举办滨州 500 万购房券、助力人才安家活动暨滨州单身人才金秋联谊会,“ 渤海英才服务卡” 绿色通道服务范围扩大到 26 项。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启航扬帆计划,开展 2023 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大专项行动,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 实施青年见习计划、 城市实习生计划,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联系服务率达 100%,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达 94.25%。在省政府召开的会议上,滨州作为两个市之一介绍了相关做法。三是人才留用更加优化。首创“ 编制在高校、服务在企业” 人才共享模式,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题。在全省率先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建立企业高层次人才落实事业编制制度,已为全市 26 家企业的 109 名高层次人才落实了事业编制,经验做法受到省委领导签批肯定。与市委组织部等 4 部门联合发文,创新实施《滨州市渤海高等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实施方案》,企业人才的“ 磁吸” 效应更加强劲。“ 专精特新”企业职称申报董事长举荐制基层反响良好,山东新闻联播予以报道。博士后科研平台数量达到 37家,在站博士后突破 90 人。全面落实“ 新八级工” 制度,探索开展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评聘。深化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备案累计达到 441 家,评价技能人才 2 万余名,其中高技能人才 9300 余名。新增 6 家社会评价组织和 15 家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
失业保险稳就业作用愈加凸显
一是助企纾困政策更加精准有效。为 2.36 万家参保单位减征失业保险 1.69 亿元。启动新一轮稳岗返还,为4371 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6665 万元。为469 家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515.4万元,预计 2023 年失业保险基金累计支出 1.83 亿元,相关补贴通过“ 免申即享” 模式直接拨付企业账户。二是全力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为 7310 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 7856 万元;为4229 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 890.95 万元。落实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三是提升职业技能的导向更加突出。借助技能提升补贴,鼓励各类职工考取技能证书,提升个人就业能力,全年为 1.1 万名劳动者发放技能提升补贴 1961 万元,同比增长
14.5%。四是失业监测预警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加强就业风险防控,密切监测预测就业形势,每月对 110 家重点企业开展失业动态监测,维护全市就业大局稳定。举办失业动态监测培训班和宣讲会,对失业保险政策进行全面宣讲,并现场答疑释惑,企业和群众关注失业保险、了解失业保险的良好氛围全面形成。五是承担全省“ 智慧人社” 一体化就业板块和失业保险板块试点任务,数据清理校验点通过率和问题数据整改完成率均居全省第一位。
社保卡居民服务“ 一卡通” 解锁更多应用新场景
实现 77 项待遇和 153 项公共服务持卡办理,持全国社保卡可享受乘坐公交、借阅图书、酒店住宿、参观旅游景点、就医就餐等多种服务,持山东省内社保卡可在 20 家二级以上医院享受就医全流程服务,涵盖城乡居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拓展国有企业使用社保卡发放在职人员工资新服务,全市 74 家国有企业 16377 名在职人员纳入试点范围,目前全市共实现 50 家国有企业4364 名在职人员工资通过社保卡发放。 电子社保卡签发率列全省第三位。 我市居民服务 “ 一卡通”工作做法被省委改革办以《山东改革专报》形式报送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