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运城日报/2024 年/2 月/18 日/第 001 版
回眸青绿满山河
——我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 杨琳
滚动实施总投资 1166 亿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双十工程”,“ 五条绿色走廊”建设渐入佳境;
举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峰会,全力打造“ 合汽生材” 新兴产业地标;万元 GDP 能耗强度同比明显下降,超过省定目标任务;
……
一张张亮眼的“ 绿色” 成绩单,正是我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写照。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一年来,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立足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牵引,狠抓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及国家、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落实,实现生态环境“ 高颜值” 和经济发展“ 高质量” 协同并进,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聚焦项目建设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
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 理念、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的重要举措。
深冬时节,河东大地风光格外壮美。从水天一色的河面到颗粒归仓的田野,从蹁跹而至的飞鸟到欢欣鼓舞的人群,从连年改善的生态“ 绿” 到项目牵引的建设“ 红”,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态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铺开。
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 两山” 理念,以建设“ 五条绿色走廊” 为主抓手,坚定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2023 年,我市加快推动重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 五条绿色走廊” 从大写意一步步转化为工笔画。
一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水生态修复。2023 年加快实施的盐湖堤埝除险加固及生态修复二期项目共完成投资 2720 万元,实施堤埝整治 28.27 公里,垃圾清运 4.5 万立方米,生态修复完成 34万平方米,从根本上恢复了盐湖原有的生态系统和历史风貌。
如今,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南山新境市民广场已建成开放,盐湖堤埝加固作业加快推进,重拾非遗技艺五步产盐法也提上日程⋯⋯围绕生态保护、有效利用、科学研究、资源传承等方面的重大工程项目以井喷之势,助推千年盐湖从产盐池、工业区到旅游打卡地、生态保护区、科研基地,在转型发展中加快“ 破茧成蝶”。
同时,我市还积极谋划建设伍姓湖清洁流域治理工程、伍姓湖岸坡与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伍
姓湖防洪生态恢复项目和伍姓湖入湖口人工湿地二期项目,总投资 1.8 亿元。
一年来,我市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2023 年以来,实施了 2021 年度黄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共治理 277 个图斑 5745 亩;启动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打击非法违法采矿,全市共立案查处各类矿产资源违法案件 30 件,没收矿产品数量 9652 吨,没收违法所得 77.16 万元,罚款 37.79 万元,破获非法采矿刑事案件 4 起。
一年来,我市加强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着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
质量发展,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聚焦“ 五条绿色走廊”,深
第 1 页 共 3 页

入开展“ 绿满运城” 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科学推进全市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 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市”“ 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等荣誉称号;夏县、芮城、临猗、垣曲、平陆、绛县 6个县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 山西省林业生态县”。
河东大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指数逐步提高。
坚持多管齐下
打好蓝天保卫战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关系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着人居环境安全。曾几何时,对于大气污染治理,有人认为“ 只能靠天刮风”。一年来,我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防治大气污染,把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能,蓝天保卫战交出优异答卷。
污染防治,重在控源。
把好源头治理的“ 方向盘”,我市紧盯“ 重点因子、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狠抓“ 控排、控尘、控车、控烧、控煤” 工作机制落实,在工业企业废气监管、落实错峰生产机制、汽修行业喷涂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管控、餐饮油烟整治等诸多领域接续攻坚。
看转型。深化源头治理乃打赢蓝天保卫战之根本。2023 年以来,我市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坚决遏制“ 两高” 项目。制订了《运城市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 年)》,以打造“ 合汽生材” 新兴产业地标为引领,举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峰会,现场签约 6 个项目,总投资 32.5 亿元。 接连举办山西省现代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运城) 座谈会、 特医食品专题研讨会,承办山西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搭建新材料产需对接平台,推动中铝山西新材料与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