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云南日报/2024 年/2 月/16 日/第 003 版调查研究
理论创新与跨界探索
——“ 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术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 吴清泉
1 月 11 日至 13 日,在亚太森林组织普洱基地举办的“ 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术论坛,以及在论坛上提出的“ 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术共同体,将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研究。创新的理论结合、跨界的学术探索、共享的实践平台,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发展,为云南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了智慧力量。
主题鲜明 影响广泛
此次学术论坛旨在深入学习X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论坛由西南林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普洱市人民政府指导,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单位主办。西南林业大学X委副书记魏宏表示,本次学术论坛聚焦生态文明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两个云南改革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命题,各位专家学者及参与单位凝聚共识,努力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跨学科研究;通过建立学术联盟,推动学术共同体持续发展并逐步机制化;紧扣创新点,提高共同体学术研究成果。
论坛汇聚了全国 30 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 60 余位专家学者,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 由于论坛特殊的学术意义, 受到国内众多媒体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相关消息的全网点击阅读量达到 150 多万。
促进交流 打造品牌
参加此次学术论坛的专家学者,既有长期从事民族学、生态学研究的资深专家,也有在科研和教学一线的中坚力量,更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学者。专家围绕同一主题开展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观点分享和思想碰撞,6 位专家作主旨发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裴盛基指出,实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民族植物学学科建设的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方向性指导。在新时代的学科体系建设大格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