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乌海日报/2024 年/2 月/8 日/第 003 版第版:
走节约集约之路 建生态文明之城
——我市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述
本报记者 曹艺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工作相关要求,逐步形成X委统一领导、X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全面推进全社会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
加强水资源节约管理
我市地处两大沙漠和一处沙地之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 20%。近年来,我市坚决扛牢黄河入蒙首站首责,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持续加大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等各领域节水力度,以“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治水方针为指引,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我市在全区率先印发《乌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不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确定了以“ 一个总量、六个效率” 为核心的水资源控制目标体系。2023 年 5 月 1 日,随着《乌海市节约用水条例》的正式施行,我市治水、管水进入了新阶段,为推进“ 取、供、用、排” 全过程节水提供了制度保障。
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改进污水处理工艺,以“ 绿色脱盐” 技术替代原先的双膜法脱盐工艺, 大幅提升了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公司生产线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 实现废水 “ 近零排放”;
乌达区雨润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农业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设置专有感应装置,当水渗透到刚好满足作物生长深度时,滴灌系统会自动关闭,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乌海能源公司平沟煤矿实施矿山灌溉管网改造工程,矿井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被浇灌在绿色
矿山上,减少了渣堆绿植的绿化用水支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海南产业园再生水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每年可为各企业提供 342 万吨的高品质再生水,废水总回收率达 95%。这一工艺流程处理所产生的浓盐水可作为园区内洗煤厂的洗煤用水,每年可减少污水外排 360 万吨。
……
我市将再生水、集蓄雨水、矿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管理,在水资源“ 三条红线” 的基础上纳入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下限指标,形成了具有乌海特点的多水源、多路径、统一配置、联合调度的水资源管理新模式。2023 年,我市成功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配置优秀试点城市,全市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达到一级 A 排放标准,实现了优水优用、就近利用、水尽其用的目的。
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我市通过开源、节流、挖潜、布水网、建机制,多管齐下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以“ 三区一园多点” 为依托,鼓励工业企业开展“ 近零排放” 技术改造。目前,我市 1 个产业园区和 5 家企业入围自治区节水型企业和园区节水标杆企业名单。我市将地表水、地下水管控指标分解到各区、各行业,通过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动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双提升。
第 1 页 共 3 页

推动能源节约高效利用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基础,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我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立足地区禀赋,稳步提升“ 风光氢储用” 新能源产业链水平,跑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速度”。
废弃矿山上的“ 蓝海洋”、教学楼上的“ 金板板”、荒山空地上的“ 聚宝盆” ⋯⋯作为一种绿色、无污染、取之不尽的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的利用为我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在乌达区国能 100 兆瓦集中式光伏项目现场, 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光伏+矿区治理” 的建设模式,让废弃矿山再一次变为金山银山。据了解,该项目年发电量可达 1.74 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 5.93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6.2 万吨,让闲置土地成为绿色清洁能源的输出基地。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节约集约发展引领,将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基础工作中。为切实提高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水平,我市牢牢抓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立足产业基础和消纳能力,统筹谋划新能源产业布局,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用绿色、清洁的新能源为我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赛思普(CISP)工艺生产高纯生铁,由于使用氢冶金技术,取消了烧结、焦化等高污染工序,排放指标与传统高炉工艺流程相比,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 38%、氮氧化合物排放减少 48%、颗粒物排放减少 89%,具有碳排放低、污染物排放低、吨铁发电量高、综合能耗低等优势。
统筹谋划、整体布局,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培育发展新优势,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源头管控,提高项目准入标准,根据“ 能耗强度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弹性合理” 要求,探索以能耗强度为核心的用能预算管理制度,新上项目必须落实“ 两个先进”、达到“ 双重标杆”。此外,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积极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讲座。稳步提升“ 风光氢储用” 新能源产业链水平,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可持续、可预期的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