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4 年/2 月/6 日/第 007 版土地
用途管制迈向“ 智” 治之路
——数字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浙江实践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浙江用仅占全国 1.0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 6.36%的 GDP,养育着全国 4.5%的人口,国土空间资源更需要精打细算。 如何在有限空间内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近年来,浙江作为自然资源部“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据规范”“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建设” 双试点,充分利用数字化发展优势,紧紧围绕用途管制全周期数据框架和标准,以“ 浙地智管”应用场景为载体牵引,系统性推进审批规则重构、数据体系重组、系统贯通迭代、管理模式重塑等工作,构建涵盖审批智能化、管制协同化,事项全覆盖、环节全覆盖、流程全覆盖,以及统一用户体系、统一数据体系、统一指标体系、统一核验规范的“ 两化、三全、四统一” 用途管制监管系统,走出了一条“ 空间数字化、数字可视化、协同网络化、治理智能化” 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整体智治新路径。
空间适配“ 一张图”
服务建设项目提前谋划
为破解项目前期谋划缺乏空间指导等问题,浙江在省域空间治理平台贯通 7 大应用,协同 11 个省级部门 101 个事项,综合集成“ 浙地智管” 应用场景,构建“ 空间适配” 子场景。2022 年,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等 7 部门关于加强用地审批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要求,成功联合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构建起项目前期跨部门协调机制,将“ 空间适配” 作为工具提供给相关部门应用,把部门管控要求等协调提前至项目立项阶段,大幅提高后续审批效率。
建设项目立项前,行业主管部门或项目业主单位可运用“ 空间适配” 在线研判国土空间规划符合性、用途管制规则符合性以及各类空间制约因素,一键生成建设项目“ 适配报告” ,并预先制定应对方案,在前端就有效促进项目合理避让底线红线,对涉及占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的,线上推送告知项目业主单位占用规模和补充补划要求。
“ 空间适配” 子场景上线以来,共协调了“ 十四五” 期间 5000 多个重大建设项目空间布局,减少占用稳定耕地面积约 15 万亩,自动识别 2900 个重大项目近 28 万亩的交叉重叠空间,助力破解重大项目空间落位协调难问题。
此外,针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浙江将选址论证、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等多个专题合并,形成“ 多评合一” 的综合论证报告;借助大数据支持和多图层叠加分析优势,推动线下论证转为线上论证,实现“ 一次论证、一次评审” ,项目评估量至少压缩 50%,论证耗时节约 10 天左右,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
用地审批“ 一盘棋”
助力要素配置精准直达
为破解计划指标分配和执行情况不直观、空间规模与项目实施不匹配、耕地占补分布及地区欠账不够明晰等问题,浙江依托空间治理数据库协同“ 多规合一”“ 耕地智保” 等场景,建立空间规模、计划指标、盘活指标、耕地占补指标等要素保障账簿,实现全省土地要素配置的有效调度、协同匹配。
第 1 页 共 3 页
2023 年,全省存量土地处置获取的 14.28 万亩计划指标全部回归地方;5191 亩用地计划指标精
准配置至山区 26 县补短板项目;全年共保障省级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10.23 万亩,同比增长
24.8%⋯⋯一组组数据,见证着要素保障的精度、力度与速度。
近年来,浙江用地审批开启“ 加速度” 模式。总投资 58 亿元的杭州余杭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
程,用地预审从组件申报到自然资源部批准仅用时 9 天。占地 667.02 亩的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
工程先行用地,从组件上报自然资源部审查到获批仅仅用时 10 天。 2023 年年底,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仅用 28 天就全面完成全省 16 个申请国债资金水利项目用地预审省级审查工作,比规定时间提早
12 天。
审批加速的背后,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字化改革下的用地审批环节“ 瘦身”、材料精简、过程“ 智能” 和规则重塑。2022 年起,浙江厅在“ 浙地智管” 场景构建起“ 用地审批驾驶舱” ,实时监管调度全省建设用地审批进度。针对重大项目,浙江构建“ 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 系统模块,依托数字化场景推行审批业务的“ 内融外跨” ,对内贯通规划、土地、海洋、林业等全域全要素审批的“ 内循环融合” ;对外联动发展改革、交通、住建等部门业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