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益阳日报/2024 年/1 月/2 日/第 001 版
“ 农” 墨重彩绘丰年
——我市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综述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甘果 通讯员 黄德生
银城大地,万象更新。翻看 2023 年益阳“ 三农” 成绩单,保种植面积、保粮食产量、保生产供应、保产业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稳中加固。预计粮食播种面积 550.9 万亩、总产量 234 万吨,均超省定任务;夏收油菜 204 万亩、油菜籽总产量 24.3 万吨,同比分别增长 3.7%和 3.6%;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680.7 亿元,同比增长 4.2%;预计蔬菜总产量 518 万吨、茶叶产量 10.2 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0%和3.7%;预计出栏生猪407 万头、 水产品产量48.2 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3%和5%⋯⋯
乡村振兴谱新歌,“ 农” 墨重彩绘丰年。这一个个耀眼的数字,记录了我市农业农村工作过去一年的坚实足迹。2023 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扎实抓好稳产保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综合改革等工作,“ 三农” 工作水平稳步提升。
稳住农业基本盘
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 ,而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粮食单产、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安化县田庄乡白沙溪村地处安化县中部偏南,境内山地为主,历来种植水稻较少,村民多以药材
种植、销售谋生,是一座典型的山区小村。“ 现在农机、农技都被送到了我们这样的小山村,村里建设了 110 亩高标准农田。” 村X总支书记蒋建辉介绍,以前少种田,主要是因为山区的田地用水难、农机进田难、粮食丰产难,现在通过实施农田排灌工程、宜机化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等,村里的田地更加方便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良田。
白沙溪村的改变,是我市建设高标准农田,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剪影。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粮食稳产保供的重要抓手之一,2023 年,我市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启动投融资创新项目 44 万亩,现已建成 4.8 万亩,正在建设的有 8.8 万亩,规划设计拟明年实施的超 30 万亩。同时,赫山区发挥城投等国有企业作用,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产出平衡的做法得到上级充分肯定;南县近年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63.83 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 76.4%,入选全国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
除了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 年,我市加快设施农业建设,预计全年完成新(改)建集中育秧设施 75个、建设面积 27.5 万平方米;完成早稻集中育秧可插大田面积 131 万亩。
鼓起产业钱袋子
产业兴则百业兴。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
“ 现在我的茶园有 400 亩,能做到今天这个规模,还要感谢政府的帮助。” 站在芙蓉山上,安化县梅城镇望城村村民曹沉湘介绍,在他茶厂转型的关键时刻,有近 30 万元的资金缺口,是政府的支持政策帮他渡过了难关。梅城镇是安化茶产业的重点乡镇之一,近年来,全镇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茶园面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