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解放军报/2024 年/2 月/24 日/第 007 版老兵天地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清漂人”、退役军人周功虎守护长江 18 年——
为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本报记者 李倩 中国军网记者 陈竹青 通讯员 宋晶晶
清晨,位于长江三峡大坝西北的秭归港,笼罩在薄雾中。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三峡库区清漂
队队长周功虎,启动一艘近 20 米长的清漂船,和队员们开始一天的工作。
不一会儿,漂浮物堆积的目标点位出现在周功虎的视线中。他轻轻皱了皱眉,随即减速、停
船,组织队员做好打捞准备。
清漂船两侧甲板很窄,身材魁梧的周功虎小心翼翼站稳脚跟,抄起顶端由粗铁丝制成的大耙
子,向水面一伸、一舀,再用力往船舱里一翻,便将树枝、树叶等一大团漂浮物“ 收入囊中”。
类似的清漂动作,周功虎每次出船,总要重复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每一耙子下去,捞起的漂浮物都不轻。风里来、浪里去,水上漂、船上捞,18 年前决定走上这条路时,周功虎是一个人、一条船。如今他所在的这支清漂队,有几十条船、上百人。
为啥选择这条路?周功虎给出答案:“ 为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 军旅生活的‘ 苦’ ,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 当年为啥去当兵?”
记者一抛出这个问题,周功虎立刻笑起来: “ 在我们这代人心里,军装可是最帅气的。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穿军装、当解放军就是我的理想。”
1979 年,周功虎高中毕业。他风风火火到兵役部门报名参军,却因不满 18 岁未能如愿。第二年,他再次应征,终于走进军营。
在陆军某高炮部队,学历较高的周功虎被分到指挥连,成为一名标图员。周功虎还记得,自
己担任标图员不久,正赶上上级选拔苗子参加无线电信号标图培训。
为争取仅有的两个培训名额,连队不少老标图员摩拳擦掌,新兵周功虎也跃跃欲试。3 个月时间里,他争分夺秒练习抄报、背诵密码,想方设法提高专业能力,最终在与老兵的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 用了不少笨办法,下了许多苦功夫。” 周功虎回忆,“ 备战” 的日子里,他常常利用熄灯后的时间,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背记。
“ 军旅生活的‘ 苦’ ,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除了顽强的毅力、强健的体魄,部队这所“ 大学校” 带给周功虎的财富,还有一颗火热的心。
“ 连队每周都组织大家去附近村庄开展义务劳动。我们为村民挑水、劈柴、扫地,陪孤寡老人聊天,每一次去都其乐融融。 ” 直到今天,战友们抢着干活的场景、洋溢在村民脸上的笑容,周功虎还历历在目。
因为表现出色,周功虎在同年兵中第一个入X、第一个当班长,先后 7 次获得嘉奖。
1985 年,周功虎告别军营。回到家乡,周功虎当过民兵连长,在镇办企业上过班。2000 年,
随着企业改革,下岗待业、上有老下有小的周功虎主动寻找出路。
当时,因兴建三峡工程,秭归县大规模移民,建筑市场需求旺盛。周功虎组建了一支施工队,
承包小型土建工程,凭借敢闯敢拼、诚信经营,逐渐走上致富路。
“ 母亲河哺育我长大,我有义务守护她”
谁能想到,事业有成的周功虎,有一天会跳出舒适圈,走上一条让许多人听起来“ 不可思议”的路——“ 转行,到长江上干清漂”。
第 1 页 共 3 页

周功虎说,创业过程中遇到烦心事时,他常到长江边走一走。看着滔滔江水,自幼在江边长
大的周功虎觉得很舒坦,心中的烦恼似乎也随着江水流走。
在周功虎儿时记忆里,长江水“ 捧起来就能喝”。然而,2003 年三峡库区开始蓄水后,由于库区水体流速变慢,从上游顺流而来的树枝、垃圾等漂浮物逐渐在江面滞留、堆积,严重时甚至影响通航安全。成片的漂浮物盖住江面,周功虎的内心也被刺痛。再到江边散步时,他手中多了一条蛇皮口袋,遇到垃圾便捡拾起来。
2006 年,秭归县有关部门招募社会力量展开长江清漂工作的消息传来,周功虎动了心。尽管人人都觉得长江清漂“ 是件大好事”,可得知周功虎要放下红火的建筑生意去干“ 水上漂”,他的家人还是难以理解。
周功虎耐心说服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