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四川日报/2024 年/2 月/19 日/第 006 版文件
关于四川省 2023 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24 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4 年 1 月 22 日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四川省财政厅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四川省 2023 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24 年预算草案提请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 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3 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省各级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X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部署, 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严格执行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预算,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一般公共预算
财政收入呈现恢复增长。全省各级积极应对严峻复杂形势和多重困难挑战,奋力推动经济运
行持续向好,依法依规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529.1 亿元,自然增长
13.3%(同口径增长 6.6%),收入形势好于全国。其中:省级收入 993.3 亿元,自然增长 12%(同口径增长 5.5%)。财政收入自然增幅较高,一是经济回升向好带来恢复性增长;二是 2022 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拉低了收入基数。
财政支出保持必要强度。面对日益突出的收支矛盾,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全年规模达到 6860.8 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严格落实X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支出需求。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2731.7 亿元,增长 6.9%。其中:省级支出 2071.1 亿元。全省民生保障支出 8370.4 亿元,占 65.7%;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2342.9 亿元,占 18.4%;行政成本支出 2018.4 亿元,占 15.9%。
财政收支实现总体平衡。全省各级通过积极组织收入、争取中央转移支付、使用上年结转资金、 举借一般债务等, 共筹集资金 16221.3 亿元供安排使用。 其中: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2731.7亿元;上缴中央等 82.1 亿元;偿还一般债务 1110.8 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900.4 亿元;剩余 1396.3 亿元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省级共筹集资金 10061.2 亿元供安排使用。其中: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071.1 亿元;上缴中央等 82.1 亿元;偿还一般债务 179.4 亿元;补助市县 5776.8 亿元;转贷市县一般债务 1199.7 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268.5 亿元;剩余 483.6 亿元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 4515.6 亿元, 下降 5.5%(其中: 土地出让收入 3951.5 亿元, 下降 7.7%);支出 6209.7 亿元,下降 5.9%(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安排支出 3291.1 亿元,下降 8%) 。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 129.1 亿元,增长 54.3%;支出 56.1 亿元,增长 53%。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163.8 亿元,增长 14.8%;支出 83.4 亿元,增长 2.3%。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30.6 亿元,下降 3.6%;支出 23 亿元,增长 51.4%。
第 1 页 共 10 页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6382.2 亿元,增长 8.9%;支出 5576.8 亿元,增长 9.2%;执行完毕后,历年累计结余达 8418.7 亿元。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4152.5 亿元,增长 11.4%;支出 3829.1 亿元,增长 9.6%;执行完毕后,历年累计结余达 4447.9 亿元。
综上, 全省 “ 四本预算” 收入 16590.7 亿元, 支出 24601.6 亿元; 省级 “ 四本预算” 收入 5305.5亿元,支出 5979.3 亿元。
(五)地方政府债务
2022 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 17705.4 亿元。2023 年发行新增债券 2565.4 亿元、再融资债券1903.1 亿元,举借外债 5.9 亿元,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金 1910.1 亿元,债务余额 20269.7 亿元,较 2022 年末增加 2564.3 亿元,控制在国务院批准的 20936.7 亿元限额内,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分类型看:全省一般债务限额 7905.4 亿元,余额 7615.6 亿元;专项债务限额 13031.3 亿元,余额 12654.1 亿元。
分级次看:省级债务限额 1516.7 亿元,余额 1329.2 亿元;市级债务限额 6183.5 亿元,余额
5988.4 亿元;县级债务限额 13236.5 亿元,余额 12952.1 亿元。
2023 年,全省新增政府债券主要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型工业化、乡村振兴等领
域,有力支持了西渝高铁、川藏铁路引入段、亭子口灌区、三星堆遗址保护等重大项目建设。
以上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详见《四川省 2023 年预算执行情况》等。2023 年省级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查批准。
二、落实省人大预算决议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2023 年,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 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 发展战略,省人大多次就预算编制执行和财政管理改革作出决议、提出意见。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坚决对标落实,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深化管理改革,着力提高财ZZ理效能,有力保障了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在财政政策上,更加突出加力提效。落实税费支持政策释放红利超过 860 亿元,用政府收入“ 减法” 换取企业效益“ 加法” 和市场活力“ 乘法”。坚持政府专项债券早发快用,聚焦重点领域,带动社会资本促投资扩内需。完善高质量发展财政激励政策体系,出台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19 条” 等系列措施。推动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深度协同,引导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 1.2万亿元。
在资源配置上,更加突出政策创新。减少分散安排、增加整体激励,重点整合归并工业、商务等领域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项目资金,聚焦聚力支持重点。减少事前补助、增加事后奖补,资金分配注重绩效,重点在技术攻关、项目引进、设备更新改造等领域取得突破。减少直接补助、增加间接引导,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金融手段,通过投资基金、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重大项目筹资和重点产业发展。
在保障机制上,更加突出精准规范。细化明确一般性支出范围并分类管控,真正把钱节约出来保民生、促发展。对刚性支出据实保障,对弹性支出量力安排,切实体现分层分类、有保有压。建立“ 单位努力、部门统筹、财政支持” 的省属事业单位经费保障模式,完善省级支出标准体系。建立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从最小单元着手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在预算管理上,更加突出系统支撑。强化预算管理“ 一体统筹”,加强“ 四本预算” 协同调度,修订省级财政预算管理办法,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制度。用好绩效管理和财会监督“ 两大抓手”,深化绩效管理改革,做到事前有评估、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结果有应用;完善财会监督体系,聚焦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持续夯实政府购买服务、债务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 五大支撑”,围绕预算管理全过程协同发力。
在风险防控上,更加突出从严从紧。坚决兜牢“ 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
第 2 页 共 10 页
线,做到预算编制不留缺口、执行监测不留死角、风险处置不留隐患。实行最低库款保障、大额支付“ 先核后支” 等管控机制,不因资金调度问题影响重点支出兑现。制定综合化债方案,确保政府债务按时偿还、隐性债务按计划化解、平台公司融资行为进一步规范、其他债务风险有效管控。紧盯关键环节严防“ 跑冒滴漏”,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通过上述努力,2023 年全省财政支撑更加有力、绩效更加凸显、运行更加稳健。重点保障了以下方面:
(一)支持五区共兴协调发展。加大财力下沉力度,下达市县转移支付 5776.8 亿元,占市县支出的 54.2%。下达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 四类地区” 县财力性转移支付
971 亿元,占县级总额的 73.1%;单列补助 10 亿元落实 39 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措施,进一步提升基层保障能力。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乘势跃升,安排专项债券 1970 亿元支持成渝中线高铁等 1800 余个项目建设。综合运用转移支付、政府债券、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川中丘陵地区四市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深入推进跨区域合作项目财税利益分享,与云南省达成跨省大中型水电站主体税种收入分享协议,推动天府国际机场分税政策落地,指导成都市和德阳市建立产业协同招商财税利益分享机制。
(二)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投入 440.2 亿元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持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出台重大产业项目提能增效、高新区和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激励等支持政策。优化省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体系,累计投资项目 359 个,带动各类投资近 2000 亿元。投入 35.6 亿元支持构建高效优质服务业新体系,培育 15 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 味美四川”“ 乐游蜀地”等 40 个消费新场景。投入 212.5 亿元支持西部首家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13 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和首批 4 家天府实验室科研攻关,推动轨道交通、钒钛稀土、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 3 个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加快实施。提升对外开放和产业合作水平,保障第十九届西部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活动顺利举办,投入 5 亿元实施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激励奖补。
(三)支持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投入 1087.2 亿元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强全省基础设施通达性和支撑性。加大资本金注入和融资贴息支持,引导发挥功能企业作用,高效推进铁路出川大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自宜高铁、隆黄铁路叙毕段建成通车,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正式通车,结束了川西北高原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出台省级财政支持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若干政策,投入 182 亿元加快宜攀高速、久马高速等项目建设,全省高速公路完成投资 1422亿元。创新水利工程项目投融资体制机制,研究制定引大济岷工程筹资方案,投入 133.7 亿元支持亭子口灌区、久隆水库等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和中型水库建设。支持岷江东风岩航电枢纽、嘉陵江利泽枢纽等重大水运项目建设。支持推进 128 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 5379 处小型水库工程设施维修养护。支持高质量打造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和绵阳南郊、甘孜格萨尔等中小机场运营,推动通用航空发展。启动建设首批次物流枢纽节点城市。
(四)支持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安排全国百强县(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奖励(培育)资金 16.9 亿元,百强县(区)数量达到 20 个。投入 148.8 亿元实施 5293 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 4900 部,支持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下达奖励资金 34.1 亿元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投入 15 亿元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支持第一批 58 个省级百强中心镇能力提升,新增培育第二批 42 个百强中心镇。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统筹机制。投入 225.7 亿元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 8.2 亿元支持 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对 92 个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实施奖补。通过“ 一卡通” 平台兑现各类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 554.9 亿元。 投入 10.3 亿元为 51.2 万户农村家庭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扎实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五)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投入 26 亿元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 4959 个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纳入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保障范围。投入 5.4 亿元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实施 30 个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第五批 8 个“ 天府旅游名县” 获得奖励资
第 3 页 共 10 页
金 2.4 亿元。深化“ 天府文产贷”“ 体育贷” 改革试点,累计为 256 家文体企业发放贷款 18 亿元。大力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兑现三星堆、皮洛遗址重大考古发现等奖补政策。投入 3.3 亿元支持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实施第二轮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积极推进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支持办好金熊猫奖评选活动。保障成都大运会顺利举办,支持赛会场馆提升改造和重点项目建设。
(六)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 2107.6 亿元办好 30 件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投入超过 40 亿元提高城乡低保、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保障标准。投入 44.7 亿元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若干措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 104 万人。投入 1951.1 亿元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各学段教育资源配置,构建职业教育差异化拨款新机制,加大第二轮“ 双一流” 高校建设支持力度。投入 7.4 亿元实施失能老年人“ 健康敲门行动” 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免费筛查,支持新建或改扩建 1.2 万个普惠性托位。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工伤保险、 失业保险实现省级统筹。 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投入 53.3亿元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投入 59.7 亿元支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入 170.7 亿元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持泸定、芦山、马尔康等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
(七)支持夯实安全发展基础。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筹集资金 1026 亿元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 天府粮仓”,圆满完成年度筹资任务。投入 87 亿元实施“ 天府良田” 和“ 天府菜油” 行动,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 425 万亩,轮作扩种油菜 460 万亩。创新“ 天府森林粮库” 建设保障机制。投入 5.4 亿元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投入 5.1 亿元落实种粮大户补贴。提升能源安全水平,及时兑现枯水期迎峰度冬电力保供奖补资金。投入 22.4 亿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 5512 处。投入 3.3 亿元保障应急救灾能力建设,推进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提升。支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四川。
2023 年全省财政稳健运行,是省委、省政府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大监督指导、政协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全省人民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还存在问题和不足:财政收入增长支撑不牢,收入质量有待提高,财源建设还需加力;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执行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领域支出绩效偏低;财政资源统筹仍显不足,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机制需要完善;个别地方财经纪律松弛,财政运行困难,风险有所显现。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2024 年预算草案
2024 年,全省经济运行整体仍处于恢复期,持续向好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财政收入存量基础和增量支撑还不够稳固,实现稳定增长压力较大。重点领域保障需求持续增加,财政收支紧平衡特征进一步凸显,严控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将成为鲜明导向,需要更大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一)2024 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X代会、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 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 发展战略,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全面加强财政资源科学统筹和合理分配,更大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过紧日子不动摇,集中财力办大
第 4 页 共 10 页
事要事;深入谋划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抓好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促进财政健康平稳可持续
运行,提升财政高质量发展水平。
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收入安排积极稳妥。坚持实事求是、科学预测,合理编制收入预算,确保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与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要求协调一致。二是支出安排突出重点。强化过紧日子要求,全力服务中心工作。健全财政资源统筹机制,强化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加强跨领域、跨部门资金整合协调,打通使用、形成合力;进一步调整部门专项支出结构,归并项目门类,优化资金投向;坚持集中安排资金,聚焦支持重大项目,坚决避免“ 撒胡椒面”。三是预算管理严格规范。坚持预算法定,严格预算约束;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确保绩效评价(评估)结果应用;严肃财经纪律,严防财政资金“ 跑冒滴漏”。四是风险防范严守底线。加强财政运行风险整体评估、系统监测、管理联动。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兜牢兜实基层“ 三保” 底线,确保财政平稳可持续运行。
(二)2024 年财政政策
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 2024 年预算的有关要求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4 年财政政策主要包括:
一是高效用好财政政策工具。 以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为重点, 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充分带动有效投资。加强增发国债资金管理,加快资金使用进度,强化全流程监管。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建立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机制。完善体现“ 奖勤罚懒” 导向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实施市(州)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同配合。
二是着力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政策,健全财税利益分享机制,研究区域协同发展财政激励政策,落实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措施。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力度不减,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落实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支持政策,健全高能级创新平台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中试研发平台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政策。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支持出川通道建设,推进水利项目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三是持续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体系。完善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的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面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优化养老服务发展财政支持政策。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适当调整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健全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基本住房保障,支持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完善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优化宣传思想文化财政保障政策。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系统性支持。加大对体育强省建设的支持力度。
四是健全完善高水平安全保障体系。农业农村领域资金重点投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落实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奖补政策,提升能源安全水平。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预警和应急指挥能力,完善基层防灾和区域应急救灾能力提升财政支持政策。制定地质灾害防治绩效奖补政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四川,支持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五是切实保障财政可持续性。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严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