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经济日报/2024 年/1 月/8 日/第 011 版特别报道
加大财政政策调控力度
——财政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记者 曾金华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
减税降费增强精准性针对性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求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近年来,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取得什么效果?2024 年如何推进结构性减税降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怎样 “ 破题” ?
近年来,宏观政策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切实减轻经营主体税费负担、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23 年,按照‘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 的要求,强化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研究,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实打实支持企业纾困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表示。
首先,及早明确到期税费优惠政策后续安排,进一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分批延续、优化和完善了 70 余项税费优惠政策,把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大部分政策直接延续至 2027 年底。“ 这些政策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支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支持促增收扩消费保民生,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些延续的政策项目多,涉及领域广,延续时间长,契合企业期待,对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贾荣鄂说。
其次,出台实施针对性强的新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特定领域、关键环节,精准实施新的税费优惠政策。减税降费打出“ 组合拳”,主要包括实施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进一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和赡养老人负担;对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交易给予税收优惠,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同时,我们加强宣传解读,着力提升政策知晓度和到达率,帮助经营主体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 贾荣鄂说,“ 总体来看,2023 年以来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有力有效,在改善社会预期、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重点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强化政策供给,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税收制度是国家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现代税收制度,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贾荣鄂介绍,X的十八大以来,按照“ 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 的要求,不断深化税制改革,实现了税制建设方面的诸多历史性突破。
首先,深化增值税改革。全面推开“ 营改增” 试点,简并并降低增值税税率,完善抵扣链条,建立期末留抵退税制度,基本建立起现代增值税制度。其次,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明确综合所得的征税范围,设立专项附加扣除项目,优化调整税率结构,初步建立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再次,优化企业所得税制度。实施了覆盖创业投资、创
第 1 页 共 4 页
新主体、研发活动等创新全链条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不断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此外,稳步推进其他税种的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推进资源环境税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等。 “ 随着一系列税制改革的稳步实施,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制度保障。” 贾荣鄂说。
“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健全地方税和直接税体系,推进更好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 贾荣鄂表示。在健全地方税体系方面,要培育地方税源,扩大地方财力,合理配置地方税权,理顺税费关系,逐步建立规范、稳定、可持续的地方税体系;要着力推进消费税改革,稳步推进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在健全直接税体系方面,要着力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研究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 我们将加强谋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当前与长远、中央与地方、公平与效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 贾荣鄂说。
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司长郜进兴:
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 2024 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 财政部按照X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胸怀‘ 国之大者’ ,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着力在‘ 增投入、转方式、建机制’ 上下功夫,促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动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司长郜进兴表示。
增投入方面,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力度。2023 年,中央财政安排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相关资金 4640 亿元,确保X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转方式方面,注重把握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通过竞争性评审等方式,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工程项目,推动财政资金向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聚焦。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生态系统修复和治理,强化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一体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机制方面,推进生态环境等领域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适当加强中央事权。 “ 同时,推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完善税收、政府采购、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制度体系,目前已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 郜进兴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郜进兴介绍,具体来看,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生态文
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首先,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央财政加大投入,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 5 年安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约 3000 亿元,年均增长 9%以上,为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丽中国提供坚实财力保障。蓝天保卫战方面,重点支持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多措并举抓好大气污染防治。比如,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改造,5 年来支持了 88 个城市,占北方城市数量的 53%,集中供暖面积的 76%、受益人口的 75%,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提高了 40 个百分点。碧水保卫战方面,统筹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重点关注集中式饮用水和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聚焦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持续提升改善水质。比如,近两年安排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资金占水污染防治资金总额均超过 70%。净土保卫战方面,按照“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的原则,聚焦污染源头,调整资金支持重点, 持续加大对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等工作的支持力度。
其次,系统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央财
政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以财政力
第 2 页 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