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通化日报/2024 年/1 月/25 日/第 002 版要闻
关于通化市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4 年 1 月 10 日在通化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通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极为艰辛,极具考验,极其难忘。面对诸多前所未遇的超预期困难挑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 一主六双” 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 一四五” 发展定位,以“ 拼”的精神、“ 抢” 的意识、“ 争” 的劲头,实施稳增长攻坚行动,建立三级交账工作机制,实行月调度、季“ 赛马”,全市经济运行逐月攀升、追赶进位。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 39.3%。
(一)经济运行稳进提质。农业稳中向好。完成黑土地保护 4.9 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 17.4万亩,粮食产量达到 28.94 亿斤、创历史新高。扎实推进“ 肉牛养殖攻坚”,肉牛养殖量增长 18%。实施产业项目 22 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 59 户,六大农业龙型经济产值增长 8%。工业加快回升。实施“ 三百+1” 工程,产值超 10 亿元企业达到 9 户,33 个达产达效项目新增产值 30亿元,43 个重点产品产值突破 200 亿元,最大限度弥补冶金行业下滑带来的影响。服务业有序复苏。抢抓市场复苏机遇,丰富旅游产品供给,龙兴里小镇开业迎宾、佟佳江炫彩小镇加快建设,全年接待游客超 16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 300 亿元。数字信息产业产值增长 10.3%。医药高新区医药健康创业园被认定为第八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内需潜力持续释放。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开展“ 项目攻坚年” 活动,实施“ 项目谋划、前期办理、开工提速、入库入统、停缓建项目激活、竣工达效” 六项攻坚行动,开复工 5000 万元以上项目 226 个,98 个新建项目全部入统,柳河大健康产业园、万资创新产业园等 75 个项目竣工或部分投产,争取上级项目数量和资金额度居全省第一方阵。在全省率先启动停缓建项目激活行动,成功盘活项目 17 个。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招商引资扩面增量,赴欧洲、东南亚和京、沪、广、津等地开展各类经贸活动 200 余次,对接重点企业 450 余户,落地项目 74 项,到位资金增长 35%。实际利用外资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总量居全省第二位。消费需求持续恢复。开展系列促销活动,发放消费券 2800 万元,拉动消费 16.1 倍,商贸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 41%。电商产业园建成投用, 网络销售额增长 25%。 集安大吉他文化街区、 佟佳江旅游度假区分别入选全国、全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三)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深入推进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高质量划
定“ 三区三线”,高铁生态新城加快建设。市区改造老旧小区 30.2 万平方米,改造老旧燃气设施
6.5 万户。玉皇山大桥改造工程主体完工。新建改造市政道路 18 条、步道 1.1 万平方米、停车场
5 处,拆除违法建筑 26.5 万平方米。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达到 40 个,入选全省“ 好景 50 强” 企业 11 户,打造“ 干净人家” 2.2 万户,改造农村厕所 3600 个,实现“ 美丽农村路” 乡镇全覆盖,乡村畅通工程全省领先。开展防止返贫监测排查,实施帮扶项目 208 个,
第 1 页 共 4 页
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连续位列全省“ 好” 等次。
(四)改革开放活力增强。重点改革不断深化。新政务服务大厦投入运营,首创“ 市区深度融合” 服务模式、“ 信易+年货” 场景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审批时限压缩率、全程网办率、社会信用体系、政务服务事项等多项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 20项、建设创新平台 5 个、转化科技成果 13 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70 户、数量创历史新高。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医药高新区实施重点项目 22 个、引入项目 51 个、竣工项目 8 个。内陆港务区化工产业园通过省复核认定并列入重点发展园区。集安边合区加工贸易产业园投入使用,互市贸易区获得批复。抢抓列入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机遇,深度融入吉南辽北蒙东六市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与长春、丹东、台州等地合作走深走实。集桓高速建成通车,沈白高铁通化段加快建设,成功入选全国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五)生态质量巩固提升。生态保护持续加强。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项目 18 项,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96.7%。落实河(湖)长制,国控断面水体优良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土壤环境保持稳定,危险废物处理率保持 100%。双碳行动有序推进。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有序推进,新增省级绿色企业 4 户,单位 GDP 能耗下降 9.6%。督察整改扎实高效。 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率、 信访案件办结率分别达到 93.4%、 96.8%,我市被评为“ 中国践行绿色发展‘ 新标杆’ ”。
(六)民生福祉日益增进。民生保障坚实有力。90 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1.5 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为 7435 户低收入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养老金、医保、低保、社会救助标准稳步提高。公共服务质效提升。实施教育能力提升项目 50 项,学前教育“ 大园区”“ 全学段一体化” 新模式卓有成效,
被评为吉林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卫校改扩建等项目进展顺利。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演出 2000 余场,参加省运会夺金总数位列全省第二,创历史最好成绩。平安建设成效显著。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 双下降”。稳妥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完成政府化债年度目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有效需求不足仍然存在,稳增长面临巨大压力;科技创新能力仍需提升,政府债务化解、金融风险防范、维护社会稳定等底线任务叠加,重点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城乡基础设施仍有弱项,民生领域还有短板。这些问题,我们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施“ 十四五” 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