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滁州日报/2024 年/1 月/12 日/第 004 版特别报道
关于滁州市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4
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4 年 1 月 11 日在滁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滁州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4 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重点围绕争创“一二三城”,打造长三角“四个地”,加快建设“七个强市”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多数指标位于全省前列,实现“季季红”“全年红”,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较好完成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突出扩大内需,内生动力稳步增强
发展势头更加稳健。自全省季度“赛马”评议以来,经济运行连续 7 个季度、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连续两个季度全省第一, 营商环境连续 6 个季度位列前三,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评夺魁。
项目招引成效显著。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 513 个,其中八大产业链项目占比 77.8%、“新三样”项目占八大产业链项目 45.6%。
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 510 个,新竣工 320 个。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技改投资、制造业投资、工业投
资、民间投资增速始终位居全省前列。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全市累计接待游客 3680 万人次、旅游收入 330 亿元,增幅均达 70%以上。
(二)突出新型工业化,实体经济持续壮大
新兴产业提速提效。新增规上企业 424 家,总数达 2567 家、稳居全省第 2 位。“新三样”产
业加速集聚。战新产业产值达 2300 亿元、同比增长 10%。民营经济考核居全省第二。
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 62 家、总数达 293 家;新增限上单位 533 家、
总数达 2366 家。
数字经济稳步发展。1027 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完成率全省第一。
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 51 亿元, “免申即享”资金 4.4 亿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增强。
(三)突出创新驱动,科创能力不断提升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 80 亿元,跃居全省第 3 位。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登记科技成果 3715 件,居全省第 2 位。
人才引育靶向施策。新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670 人、大学生 3.6 万人,均较去年实现翻番。
第 1 页 共 4 页

(四)突出协调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
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启动区一、二期 15 平方公里框架全面拉开。
皖北振兴全面加快。印发滁州市皖北“两个加快”三年行动计划。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加快建设。
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预计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63.5%。(五)突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
农业生产稳定向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1245 万亩,粮食总产达 94 亿斤左右,顺利实现“二十连丰” 。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45 家、总数达 325 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 1200 亿元。
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达 95.1 亿元。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 1.9 万元以上、增幅超 15%。
(六)突出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有效释放
改革攻坚成效显著。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 12 项、省级 28 项。新获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两项“国字号”整市试点、均为全省唯一。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单位、 “2023 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 ,入选全省创优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市。
外贸外资平稳发展。
(七)突出绿色转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建
设。
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建立“1245”大气污染综合防控体系,全市 PM2.5 平均浓度始终优于年控目标。
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有效。在全省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完成营造林总面积 48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36.3%。
(八)突出民生福祉,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民生保障力度加大。持续深入实施 10 项暖民心行动,民生支出 440.6 亿元。新增城镇就业
14.2 万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 14 所、幼儿园 25 所,新增学位 2.9 万个。
安全发展底线兜实兜牢。切实防范银行业机构资产质量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连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
在总结全年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受外部环境影响,部分经济指标弱于年初预期;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应收账款增长较快,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困难较为突出;重点产业的支撑力和带动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一些重大项目还面临要素制约;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不强,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部分领域投资增长面临制约;高能级的科创平台不多,高层次的人才供给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有待增强;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保障上还有短板弱项,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与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从国内看,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但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