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保定日报/2024 年/1 月/14 日/第 A01 版
以法护航 “ 优” 无止境
——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综述
保定日报记者 张洁 通讯员 董军
数字保定建设持续深化,位列全省第一梯队;央企在保设立三级子公司 20 家,增长数量为近五年最多;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九年位居全省第一⋯⋯回望 2023 年,我市创新驱动发展释放新活力,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提升。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支撑,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去年以来,保定市法院系统充分发挥法院审判职能作用,优化涉企服务,创新工作机制,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激活发展“ 一池春水”。
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共为 623 家重点企业量身定制了“ 一企一策” 服务包,通过执行和解、
“ 活封”“ 活扣” 等执行方式,对 201 家企业暂缓强制措施,为企业释放资金 2.36 亿余元,帮助
130 家企业纾难解困、恢复发展。
引入“ 临时管理人” 机制,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
2023 年 11 月 28 日, 在安国某药业公司, 工人们正在车间内忙着分拣药材, 为客户赶制订单。很难想到,这是一家之前险些被拍卖的企业。目前,该企业月营业额近 300 万元,已清偿到期债务 600 余万元。“ 太感谢法院的工作人员了,是他们千方百计想办法帮我们渡过了难关。” 公司负责人马某某说。
此前,该公司拖欠了 470 余名供货商货款 1800 余万元。安国市人民法院在办理拖欠货款系列执行案中,了解到公司规模虽小,但产品市场销量很好,只因对外债权无法及时回笼,才导致现金流暂时出现断裂。如按照传统方式执行,简单地将原材料、厂房设备等查封拍卖,很可能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也无法清偿全部债权。
立足于实现债权人利益、助力被执行企业摆脱困境,该法院在执行程序中积极引入“ 临时管理人” 机制,即参照破产预重整制度,引入第三方会计公司作为“ 临时管理人” 接管公司财务,监管企业日常运营。在“ 法院+债权人+第三方+公司” 的模式下,安国市人民法院以催收企业账款为基础,预留出企业运营资本,将利润分期偿还债权人货款,促成了大部分供应商顺利与企业达成分期还款协议,不再要求拍卖企业资产。
“ 临时管理人” 机制大大保障了债权人的权益,实现了企业资金不断流、企业不破产、生产不停止、工人不下岗、债务得清偿的多重效果。去年 5 月,安国市人民法院的“ 临时管理人” 机制被最高院评为人民法院能动司法(执行)典型案例。
在此基础上,安国市人民法院总结经验,秉持“ 一案一研判、一案一策略” 理念,在其他执行案件中,逐步深化“ 临时管理人” 机制,陆续帮扶 3 家企业盘活,涉及个体商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