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朔州日报/2024 年/2 月/27 日/第 006 版两会特刊· 平鲁区篇
平鲁区:牢记嘱托 稳中求进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平鲁区委宣传部
雄关漫道自当勇往直前,重任在肩更须策马扬鞭。
2023 年, 平鲁区深入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 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省、 市决策部署,统筹稳经济、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64.6 亿元,比 2022 年增长 7.2%,全市六县(市、区)排名绝对值、增速双双第二,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2.5 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完成 638 亿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3.2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80.61 亿元,位居全市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40 亿元,增长 6.5%,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23.6 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全区经济稳中有进、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全区转型发展蹚出新路。中煤平朔煤基烯烃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华朔德光碳基新材料、普勤低热值煤分级利用 3 个项目正加快办理前期手续;昌昕 50 万吨高岭土及泡沫陶瓷深加工、新耀 300 万吨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成功引进三一集团,启动建设单晶硅拉晶、切片、电池、组件等光伏垂直一体化项目,三一硅能 5 吉瓦单晶硅拉晶项目建成投产,二期超薄单晶硅片项目首刀下线,千亿级硅芯产业基地初具雏型,转型迈入“ 硅芯” 时代。光伏垂直一体化项目的落地投产,标志着平鲁区产业发展逐步从传统采掘转向智能制造、从粗放高耗转向清洁低碳,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发展底色从黑变绿,真正意味着在转型发展上蹚出了新路。
煤电产业提质增效。智能矿山加快建设,完成智能化煤矿建设 4 座,智能化工作面改造 16处,核增产能 1120 万吨。全年生产原煤 1.24 亿吨,同比增加 1183 万吨,增长 10.54%,圆满完成煤炭保供任务。新能源电力加快布局,年内共批复风电光伏项目 6 个,新能源装机总容量达到5392.55 兆瓦、占比 48%;累计发电 321 亿千瓦时,较 2022 年增加 36.8 亿千瓦时、增长 12.9%。
“ 一区两城” 加快建设。开发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扩区后总面积达 11.51 平方千米,建成投运标准化厂房 8 万多平方米,市政道路、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同步完善,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品质大幅提升。改造市政管网 47 千米、建设数字社区 2 个、改造老旧小区 8 个,完成
32 条街巷绿化、路灯改造,4 座街角公园和森林公园提质改造,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提升。总投
资 17.2 亿元的凤凰古城及周边旅游带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 两本答卷” 亮点纷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绿化造林 6.5 万亩、坡耕地综合治理 2 万亩、重点流域综合治理 31 平方千米,扎实推进集中供热改造、水污染源头治理、“ 散乱污” 动态清零等攻坚行动,生态环境质量各项指标保持全市前列。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 1.9 亿斤以上,农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 6.58 亿元,增长 24.3%。学习践行“ 千万工程” 经验,依托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成和美乡村 16 个,西易村X建引领模式在全省推广。创新实施项目联农带农、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增收措施,全区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到 14272 元。
民生福祉稳步提升。全年财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超过 80%,区定 10 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主题教育 10 件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办结。引进太原常青藤中学管理团队,共享名校教育资源。中医医院住院楼投入使用,群众就医环境持续改善。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关政策,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 10465.3 万元,化解率 99.72%。居民就业、社保、养老等各项民生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成果更加普惠。产业发展相应带来了就业和收入的增长,三一朔州一期单晶硅拉晶和二
期超大尺寸超薄单晶硅切片项目,创造就业岗位 1100 多个,让平鲁大学生在家门口进入世界 500
第 1 页 共 5 页

强企业成为现实。产业发展带来的人口集聚,将进一步助推消费增长、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壮大,给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涉农项目带动帮扶脱贫人口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让脱贫人口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城市品质的综合提升,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平鲁区加快打造新型绿色能源示范区的首战之年,全区上下将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在担当重大使命上展现新作为。
坚定不移抓产业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立足当前产业
发展实际,平鲁区在抓产业发展上,坚持做强工业,做特农业,做优服务业。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平鲁是工业大区,煤炭产量、发电量、工业总产值在全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的问题仍很突出。聚焦“ 打造新型绿色能源示范区” 目标,按照“ 延伸煤炭、抓住光伏、优化风电、盯住氢能” 的思路,充分发挥平鲁区煤炭、电力、风光资源、用地等比较优势,大力开展项目建设,不断培育转型新动能。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传统煤炭产业不能丢,保障好煤炭的供应,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可靠和自主可控具有积极意义,必须扛牢的ZZ责任。继续发挥好煤炭对全区经济的支撑作用,为全方位转型留足时间和空间。在做好煤炭稳产保供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煤炭智能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分类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确保 2025 年大型及灾害严重煤矿全部实现智能化,提高煤矿本质安全水平;做好煤炭由燃料变原料大文章,大力促进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力以赴推动中煤平朔煤基烯烃项目落地开工,大力支持普勤、新耀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项目建设。
乘势而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争取新能源指标,有序开发利用平鲁区风光资源,力争 2025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 50%。持续深化拓展与三一集团的合作,携手并进新能源新赛道,今年全力打通 15GW 光伏全产业链,发挥以企招商作用,大力引进坩埚、胶膜、铝边框等相关配套产业项目,加快壮大产业规模,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同步推进日本念持半导体晶圆项目,到 2027 年,光伏全产业链产值达到 600 亿元,光伏上下游相关产业及新能源电站产值达到 400 亿元,真正建成千亿级低碳硅芯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加强与华电、三一重能合作,推动风电装备和老旧风机“ 以大代小” 项目建设。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 ,积极开展退役风电设备高值利用技术研究,谋划相关项目建设,提前抢抓新赛道,为未来打造退役风电、光伏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奠定基础。加强与三一重卡对接,推动新能源重卡项目建设。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谋划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立足平鲁区煤炭、煤化工、风光资源、气候特点等优势,加强与上海交大氢能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氢能产业技术研发、中试、场景应用示范性探索和实践,谋划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制绿色甲醇、绿氢制绿氨、绿氢制航油、氢能重卡、甲醇重卡以及碳捕集等项目,力争形成试点。
做特农业产业。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实事求是做好永久基本农田恢复整改和调整补划工作,持续加大撂荒地开发治理力度,坚决遏制耕地“ 非农化”、防止“ 非粮化”,牢牢守住 116.7 万亩耕地红线。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大力推广先进农机农技,提高产出效益。针对劳动人口老龄化问题,用好土地流转和农业托管等新型经营方式,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 特”“ 优” 战略,通过科技赋能,打通“ 产学研用” 创新通道,推动特色种植、规模养殖、精深加工一体化协同发展,做好红山荞麦、“ 零添加” 燕麦、中药材、优质羊肉等“ 土特产” 文章。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总结推广“ 西易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确保建一个成一个,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继续完善项目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对今年涉农项
第 2 页 共 5 页

目全部建立联农带农计划,让产业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同时,持续做好巩固衔接工作,抓好防
止返贫监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提升服务业水平。随着三一集团更多投资项目的建成,以及新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招生,必将带来更多的消费人口,以及餐饮、住宿、娱乐、金融、物流等服务需求,及早谋划布局,加快推进易辰现代城市中心、“ 古城里” 社区中心、紫韵体育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硬件短板,同步提升服务品质。此外,大力发展“ 旅游+文创”“ 旅游+农业”“ 旅游+康养” 等业态,努力实现凤凰古城首期运营,逐步叫响戍边军事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坚定不移抓项目 持续筑牢经济发展支撑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项目是扩内需、稳经济最主动、最有力的方式,是促转型、调结构、增动能的有效途径,对各行各业特别是发展预期具有显著的引导带动作用。准确领会“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