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4 年/2 月/23 日/第 008 版调查研究
“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全国政协“ 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调研综述
本报记者 杨朝英
法治的细节,体现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中;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温度,彰显在各类经营主体的
百业烟火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性工程,必须持续用力、久
久为功。全国政协高度关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今年将就此主题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确保双周协商座谈会开出成效,1 月 29 日
至 2 月 1 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围绕“ 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在京开展调研。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经营主体的获得感怎么样?哪些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能够复制推广?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还需破解哪些难题⋯⋯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深入法院、检察院、市场监管局等单位,走进仲裁委、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及外资金融企业、本土科技公司、创业小镇和证券交易所等经营主体,召开两场专题座谈会,与中央相关部委、商协会及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面对面,聚焦难点、堵点和痛点,深入交流。
调研组在收集意见诉求同时,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与调研对象深入剖析问题症结、阐释法律
政策适用原理,进一步强化了经营主体信心,实现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 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X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持续优化各类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 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江广平说,北京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营商环境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转变,为全国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 北京样本”,经验弥足珍贵。
调研组提出,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既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X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要求。要进一步发挥好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强化政协委员履职担当,为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形成强大合力。
科学立法
时易则事异 事异则法随
“ 我们两年多就实现盈利,创造了业内纪录。不到 3 年,完成交易额 40 万亿日元。”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商务区一隅,上田八木货币经纪(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介绍,让调研组成员眼前为之一亮,也引发了一连串疑问。
“ 怎么会发展这么快?”
“ 一方面,我们的股东(公司)有上百年从业史,经验丰富;另一方面,北京营商环境好,为我们节约了大量磨合时间,疫情防控期间都没耽误一天。”
“ 法治环境方面,外方管理者有心理落差吗?”
“ 没有。北京上海等地的法治环境,与全球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没有差别。”
北京市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实践,能获得经营主体点赞,与一条基本经验分不开:发挥
第 1 页 共 5 页
地方立法权优势。
根据我国立法法相关规定,除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有全国性立法权,各省(区、
市)及设区的市也有一定立法权。
时易则事异,事异则法随。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法规体系持续健全完善,制订或修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外商投资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政府投资条例》 、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法规,形成“ 1 十 N” 营商环境配套法规和政策体系。
调研组认为,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根本在于建立健全和坚决落实法律制度。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经济发展新形势对完善法律法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保证全国性法律法规统一适用前提下,地方立法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实发展与规范诉求之间的鸿沟。
据统计,28 个省(区、市)已在省级层面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规范性文件。北京实践,就是其中之一。
调研组了解到,刚刚闭幕的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条例》 。2017 年以来,北京已推出 1270 余项改革举措。
其中,2020 年出台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经过 2022 年修订后,将面临新一轮的修订。“ 我们将以企业需求牵引改革,营造稳定公平透明且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关于条例如何修改的提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2023 年 5 月以来,北京总结 6 年来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形成《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 北京服务” 意见》,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指导性、框架性文件。
发挥地方性立法的前瞻性,为推动全国性立法提供参考,正成为北京市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
建设的主动选择。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的探索,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
在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反映说,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法规绝大多数针对的是线下交易、 实体空间场景, 对以互联网空间为载体的商事行为尤其是竞争行为,比如“ 二选一”“ 掐尖式并购” 以及流量造假、刷好评等现象如何整治,缺少清晰指引。本着行政执法“ 法无授权不可为” 的原则,亟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此,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已提出制定《北京市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条例》的立法建议,从促进
企业公平竞争的角度入手,细化公平竞争审查、反垄断及反不正当竞争相关规定。
严格执法
法律有底线 服务无上限
既要管得少,又要管得好,还要服务好。
调研组在了解北京行政执法情况时遇到的“ 既要、又要、还要”,是经营主体的朴素期待,
也是努力的方向。
调研组了解到,北京市为了扎实落实法律责任,又尽量少打扰经营主体日常运营,研究提出了很多办法。比如合并同类项,实现一体化综合监管:明确 65 个跨部门综合监管事项,解决部分领域存在的监管责任不明确、协同机制不完善、风险防范能力不强以及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等问题。
其中,推动多部门协同综合监管试点场景落地是重头戏。日前,新增乡村民宿、口腔诊所等
19 个场景,试点场景总数达 50 个。同时,在成品油流通、自建房安全等领域开展综合监管试点,推动“ 一业一证” 改革和综合监管有效衔接。
在诸多监管事项中,依“ 标” 监管、补齐国标体系短板,是各类经营主体和监管机构共同的呼声。
调研组在东土科技公司交流时,发现了一个有些突兀的细节:一款获得业内大奖,面积约为
第 2 页 共 5 页
半张 A4 纸的集成电子装置, 接口与产品比例很不协调。“ 这款产品有多项创新, 但为了海外市场,接口必须用美国强制性标准,否则将无法与很多国际客户的产品相匹配。” 该公司负责人说。
“ 表面是一个标准,背后是经济体的话语权。” 一直深耕数控机床行业的全国政协委员、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本宏对全球标准竞争有深刻洞察。他解释说,20 世纪上半叶,美国正是通过立法、执法、产业界协同,花费数十年完成了一整套国家强制标准体系,最终从欧洲手中抢走了全球主要工业产品话语权。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的关键一环。为此,调研组对北京知识产权市场监管和服务情况给予高度关注。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持续领跑全国。2023 年,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 26.8 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122.4 件,稳居全国第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 年全球创新指数》 ,北京排名全球科技集群第四。
成绩背后是监管服务创新。其中,“ 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 入选商务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最佳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