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沈阳日报/2024 年/2 月/21 日/第 002 版特别关注
聚人才之智 谱发展新篇
——沈阳市 2023 年人才工作综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梁馨月
振兴新突破、人才是先锋。2023 年,沈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坚持创新空间、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生态“ 四位一体” 推进,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人才在服务中心工作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将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 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 专项行动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搭建平台载体
筑好人才“ 蓄水池”
推进国家级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积极融入国家“ 3+N” 人才高地和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布局,按照省委组织部部署要求,起草形成了《沈阳市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和 2023 年重点任务清单,以浑南科技城为重点规划建设“ 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 科创空间,着力打造东北亚国家人才交流合作集聚地、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高地、国防军工高端人才汇聚地、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活跃地。
加强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深入推进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项目建设。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高端装备铸造技术、玉米生物育种等 3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全国重点实验室,6 家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年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9 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5 家企业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获批数量东北第一、全国第三。
加快科技型企业载体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健全“ 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雏鹰’ 企业—‘ 瞪羚’ ‘ 独角兽’ 企业” 梯度培育体系,围绕科技型企业认定条件、申报流程、支持政策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 70 余场,累计培训企业 6000 余家次。
发挥柔性引才平台引智作用。对现有的 125 家院士工作站、学会服务站、专家工作站、县域地区人才工作站实施动态管理,促进提质增效。其中东北大学院士工作站签订成果开发转化合同3146 万元、沈阳洪生气体有限公司学会服务站氢能项目吸引多家单位合作、两家县域地区专家工作站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支持“ 科创中国” 数字平台建设,沈阳国际软件园获评 2023 年度“ 科创中国” 创新基地示范项目,为全省唯一上榜园区。
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开展“ 双 40” 就业服务站工作,推进驻沈高校建设 40 个就业创业指导站、外市高校建设 40 个人才工作站。针对外市高校人才工作站选址方面,根据企业期盼确定建站地址确定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 37 所外市高校作为拟选目标。目前,37 所高校签订三方协议,按项目规划逐步开展建站揭牌工作。
厚植人才沃土
八方优才齐聚沈阳
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入实施《沈阳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聘请 18 位院士专家学者为沈阳市首批特聘人才大使,帮助沈阳集聚更多创新创业创造人才。高层次人才队伍
第 1 页 共 4 页

不断壮大,李殿中、刘永泉、于海斌、潘一山、朱教君 5 位专家当选“ 两院” 院士,在全国排名第三。17 人获批国家特支计划,其中,创新领军人才 8 人、创业领军人才 1 人、青年拔尖人才 8人。3 人获批国家杰出青年,3 人获批优秀青年。全年新认定人才 1716 人,全市认定人才总量达到 12801 人。
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深入实施“ 莘莘学子,逐梦沈阳” 高校毕业生留沈来沈专项行动,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 双一流” 建设高校举办专题宣讲会,磋商校地战略合作,宣传推介沈阳全面振兴发展形势和人才政策,组织航空工业沈飞、中国航发黎明、新松机器人等重点企业开展现场招聘对接活动。制定高校毕业生政策实施细则,推动高校毕业生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创业场租补贴等 15 项政策落实。全年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留沈来沈突破 16 万人。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新成立了工程系列高技能人才高级职称评委会,组建职称评审专家库,在产业链企业开展工程系列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进一步支持校企通过“ 订单班” 形式联合培养技能人才。组建“ 政企校” 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实现学生注重实践、学校定向培养、企业得到实惠、政府予以支持四方共赢的“ 政校企”合作新模式。全年引育高技能人才 4.2 万人。
开展沈阳市第八届优秀专家评选工作。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修订《沈阳市优秀专家评选管理办法》 ,通过人选申报、资格审查、初评、联审、终评、公示等环节,评选产生第八届沈阳市优秀专家 100 名。
开展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深入实施“ 带土移植” 人才团队引育工程,以引进一批带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为目标,不断优化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保障用人主体引智需求,2023 年累计征集储备各类“ 带土移植” 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 102 项,已完成落地项目 35 项,获批省“ 带土移植” 团队项目 20 项,争取资金 2040 万元,项目数量及资金额度均位居全省首位。
沈阳电商虚拟产业园董事长徐晗梅是一名东北姑娘,2013 年大学毕业,在安徽驻村任职的基层工作经历让她与电商结缘。两年后,她辞去安徽工作,回到家乡创立东北首家电商虚拟产业园区。沈阳电商虚拟产业园近十年间,累计孵化服务创新项目主体 6000 余家,累计带动就业 5 万余人,一站式创业孵化服务助力全国各地创业项目再审落地生根发芽。徐晗梅说: “ 在服务创业的过程当中,我切实感受到了沈阳人才扶持政策越来越有实效,从生活到工作再到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的人才政策匹配让大家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更愿意留在家乡创业就业。”
创新体制机制
赋能人才发展
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去年 10 月 12 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呼和浩特五市召开区域人才一体化第一次联席会议,五市围绕如何推进人才互认、人才共引、资源共享、服务互通等具体合作事项进行交流,签署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呼和浩特区域人才一体化框架合作协议》,并通过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呼和浩特区域人才一体化沈阳宣言》 ,推动实现区域人才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
优化人才认定方式。开展人才自主认定扩面增量提质专项行动,持续开展人才自主认定培训会,指导用人单位制定完善人才自主认定办法和工作方案,通过集中培训和点对点培训指导,完成对 150 余家(次)企事业单位培训。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向企业大力倾斜,构建“ 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 的人才认定新模式,在原有赋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