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3 年/9 月/1 日/第 001 版
把科技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专题讨论综述之四
本报记者 吕巍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当前,我国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内外发展环境条件不断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
“ 随着我国发展壮大,突破‘ 卡脖子’ 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踔厉奋发、奋起直追,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作为六个分专题之一,得到常委和委员们的广泛关注。不仅多篇大会发言聚焦于此,与会人员还通过联动协商、小组讨论等方式,围绕“ 新型”“ 体制”“ 关键核心” 等关键词热烈研讨、深入交流,共谋深化改革、聚力攻关之策。
本次常委会会议的开幕会上, 中共中央ZZ局常委、 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报告中提到了 “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他指出,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重要部署,加强中共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本轮机构改革中,科技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 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在常委和委员们看来,这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通常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复杂的技术系统,
需要借助超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团队协作,也需要高效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机制。当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超出了现有运行体制的能力范围,或现有运行体制的组织分工可能导致联合攻关的效率低下时,就需要超越现行组织体系,设立重要机构在更大范围内动员和协调资源,实现协调跨部门的决策和领导系统集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环境和任务不断变化,科技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从举
国体制到市场化改革、再到新型举国体制的转变。
什么是新型举国体制?与传统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和变化?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高鸿钧认为,变化主要体现在 5 个方面:攻关目标导向有变化,由保障国家安全为主转化为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权利并重;政府作用有变化,既强调中央集中领导和统筹协调,也注重发挥地方政府作用;组织模式有变化,既强调政府机构有效参与,也注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资源配置方式有变化,既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国家发展环境和条件也有变化,既有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又有显著增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支撑。
在他看来,目前,我国创新发展面临日益高企的技术壁垒和某些国家的“ 全方位遏制打压”,迫切需要完善举国体制模式,加快“ 卡脖子”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好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