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农村金融时报/2023 年/5 月/22 日/第 A02 版要闻
做好普惠金融离不开系统化的科技支持和制度支撑
——访湖南宜章农商银行副行长易文
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信机构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发展,满足农民金融服务和信贷
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真正实现普惠金融成为立行之本的行社并不多,能够作为普惠样板在全省农信系统内被复制成功的银行更是屈指可数。随着大型银行不断下沉县域拓展业务,农商银行又该如何打造新的竞争优势?为此,《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湖南宜章农商银行副行长易文。
记者:农信系统的定位是做好普惠金融服务。目前,真正实现普惠金融成为立行之本的农商
银行并不算多,且优秀经验难以被复制。您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易文:一是对辖区人员和经营主体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未建立有效的大数据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不断迁入和外流,农村人口流失,城镇区域不断扩大,经营主体越来越多,行业分工更加精细,物理网点和人员成本日渐增高,难以像以前一样靠设立信用站和个人记忆能力了解区域内的真实情况,因此,很多银行只知道区域内有多少人口,但对这些人的具体情况不熟悉,只知道区域内面积有多大,对区域内的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情况不熟悉。
二是普惠金融工作开展仅停留在表面,未建立系统性的管理制度。为践行普惠金融,各农商银行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要求员工开展大走访活动。但是,对于怎么走访、怎么管理、走访效果以及走访采集的信息等,缺乏系统性制度和措施来保障,网点人员变更后又会重新走访,事倍功半,普惠金融成效不明显。
三是对网格化管理和整村授信认识不足,未建立系统性的科技支撑。很多农商银行虽然知道普惠金融需要用网格化走访和整村授信去实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由于顶层设计流程不清晰、落地跟踪不到位,加上系统性科技支撑不够,大量人员重复劳动,可能造成“ 热热闹闹” 开场,“ 悄无声息” 收尾。同时,网格化走访和整村授信均耗时、耗力、见效慢,不少员工认为没有必要开展这类工作,导致强力推进效果却大打折扣的现象。
四是对科技赋能普惠金融认识不足,未建立系统性的科技战略规划并付诸实践。虽然数字化转型提了多年,但是大家对于农商银行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