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江苏法治报/2023 年/4 月/28 日/第 00A 版江苏法苑
主攻“ 最后一公里”
六合法院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体系
本报通讯员 吴迪 本报记者 王晓红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而优化营商环境的“ 最后一公里” 往往决定了前期工作的成败与否。近年来,南京六合法院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体系,为执行的落实、资源的转换、生产的恢复倾心尽力,主攻这至关重要的“ 最后一公里”。
“ 营商环境的软实力,必须以法治良好的硬措施来支撑,只有把依法服务发展落实到经济运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筑牢营商环境的基石,才能使六合成为营商环境的新高地、企业投资兴业的优选地。” 该院X组书记、院长王劲松说。
“ 力度+速度” 执行难迎刃而解
“ 执行难” 是许多公正裁决无法推行的一大桎梏,六合法院则风雨无阻,跨越时间与空间,用力度、速度使其迎刃而解,让公平与正义得以伸张,进一步保护了企业合法利益,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 最后一公里”,以下案例就是其缩影之一。
2019 年 11 月,南京六合某科技公司与成都某实业公司签订了产品销售合同,约定由科技公司出售 20 台机床给实业公司,总金额 928 万元。合同签订后,科技公司依约交付了货物,但仅收到 100 万元,剩余 828 万元货款迟迟未再支付。多次索要无果后,科技公司于 2020 年 10 月将实业公司起诉至六合法院,并向法院申请保全了该批机器设备。
2021 年 6 月,六合法院判决实业公司支付剩余货款及利息,但在判决生效后,实业公司仍然未履行支付义务。同年 9 月,科技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执行干警多次联系实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责令其尽快履行法律义务,但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表示其公司名下仅有科技公司购买的机器设备,没有其他财产。执行干警通过调查发现除了这批机械设备外,并未查到该公司有其他财产,该机器设备远在成都,而且还被第三方公司占有使用,案件一下陷入“ 执行难” 的局面。
“ 被执行人能拖,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不能等!” 合议庭当即决定,远赴成都,到现场去执行!2022 年 1 月 18 日,在法官吴世平带领下执行实施团队一行五人踏上了 1700 公里的执行之路。
19 日到达当地后,进入厂房生产区检查涉案机器设备时,执行人员遭到了阻挠,拒绝执行人员入内。面对这类场景,有着十几年办案经验的吴世平深知,硬碰硬绝不可取,释法说理才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先设法平复对方心情,向厂区负责人张某表明此次来意,告知对方不配合执行的法律后果。通过分析利害和释明相关法律关系,张某态度逐渐有所转变,答应配合执行工作。
在现场,第三方公司一再强调该批设备归其所有,成都新都法院协助六合法院执行人员从不同角度向第三方公司代表分析案情,解疑答惑,最终排除一切执行妨碍。拆除工作从当天下午五点正式开始,20 台设备,历时近 8 个小时,终于全部成功拆除,而此时已是凌晨一点。在执行干警的护送下,运送设备的车辆顺利驶离现场。
无缝衔接 执转破高效运行
近日,六合法院妥善处理了一起执行转破产程序的案件。一家数控设备公司因涉及执行案件进入“ 执转破” 程序,通过多方协调,不仅顺利使该公司重整“ 复活”,而且大大提高了破产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