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第一财经日报/2023 年/5 月/4 日/第 A06 版大政观
专访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
资源下沉打造社区医护体系“ 高速公路”,突破医养结合十年
困境
记者 郭晋晖 实习记者 宋淑洁
推进医养结合是我国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在医养服务推进的近十年间,我国两证齐全的医养机构数量激增,然而,在面对疫情和一些突发事件时,医养机构对老年人的相关保障和服务供给仍然明显不足。
就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及堵点等问题,第一财经近日专访了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清
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
社区医疗缺失,强基层不到位
第一财经:X中央 国务院多次发文要求强基层,构建优质高效的卫生医护体系。但从去年末养老机构应对新冠疫情时缺医少药、力不从心的情况看,强基层的效果并不理想,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杨燕绥:“ 社区医疗”“ 医院级别” 等理念束缚导致的体制缺陷、体系缺失、机构困境,是当下医养结合发展的突出问题。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刚建立时,提出“ 三级基本保健”,针对的是母婴保健及流行病防治问题,所提三级是指全科、专科和专家在临床路径上的分工,并非将医疗机构分为三个级别。我们医疗体制将人财物、职称、定价等按照医护机构级别进行配置,级别越高配置越多,支持三级医院开门诊,由此形成倒三角形医护体系。
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 21 世纪“ 在社区里” 实现家庭与医务人员合作(全专融合、可及性) ,用合适的药物和技术(循证医疗、安全性)提供国家负担得起的基本保健(医疗保障、可支付) ,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
2009 年以后,有些城市在社区里仅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备药率不足、取消专科床位。新冠病毒乙类乙管之后,社区医疗可及性不足、急救能力不足。
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 整合式医疗”,要求以全专融合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为基础,实现社区医疗、康复、护理和综合医院服务一体化、连续性,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就诊模式。我国医疗机构还在按照级别、单体发展和绩效考核,居民却不得不按照三个级别重复就医,挂号建病历、做检查影像等,最后集中到三级医院解决问题,由此导致老人和孩子就医难。以华西二院为例,培训了家庭医生和提高了社区儿科就诊率,但自己的门诊量下降,公立医院的绩效应当如何考核?
医养结合体系缺失、机构困境
第一财经:我国从 2013 年启动医养结合,这十年间各级政府多次发文推进医养结合。但从现实情况看,医养结合服务面临着供给匮乏的局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杨燕绥:医养结合是个体系问题,要将医防融合的疾控体系、全专融合的社区医疗体系,嵌入社区驿站和家庭病床,实现医养结合。老年人住进养老社区,公寓租金包括小管家协助处理日常生活的服务费,但是护士上门派药需要另外收费。医和养应当在一个居所出现,但各自收费与管理。医养结合并非医疗机构